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一个辉煌的时期,与其他纷乱的乱世不同,楚汉之争却是双雄争霸的局面,刘邦一方更是几次陷入绝境之中,最后却能绝地翻盘,刘邦究竟是靠什么赢过强大的项羽?
对于这一点,后人认为汉初三杰功不可没。但是其实在楚汉之争之中,有一人的作用并不比汉初三杰小,那便是项伯。
项伯其父乃是项燕,乃是项羽的叔父,其后项梁起事项燕也是跟随左右,项羽北上作战之际项燕也是跟随其左右,怎么看都是项家之忠臣。
然而就是这个“项家之忠臣”,却数次帮助刘邦,救其性命。
按理来说项伯与项羽有血缘之亲,项羽若是得势,自然是少不了项伯的富贵,而且当时项羽势力最为强大,项伯为何要做反叛之举呢?
看历史人物我们要有一个历史背景。
当时的楚汉真正的大一统观念并未出现在人们心中,那时候的人讲究的是一个侠义之道。而这项伯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行侠仗义的热血青年,早年甚至一怒惹下了人命。
秦以法立国最重法律,项伯虽出身富贵但是也被通缉了,项伯只能够东躲西藏,在最为落魄之际张良伸出援手救了项伯一命,素来讲究义气的项伯将这份情谊记在了心中。
此后,项羽和刘邦共伐暴秦国,两人立下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项羽这一部对上秦国的主力部队,一番血战之后项羽击败了秦国的主力部队,当项羽以为自己扫清大敌可以稳拿咸阳的时候,他发现刘邦居然已经拿下了咸阳。
这可把项羽给气坏了,我破釜沉舟和人家主力打死打活,你没出力也就罢了居然把最大的功劳给抢了。项羽这暴脾气如何能忍,准备尽起大军打刘邦。
此时项羽实力极强真打起来刘邦是必死无疑,而当时张良也在刘邦军中。为救恩人一命,项伯为此铤而走险跑到刘邦营中,劝张良快点跑。
张良此时已入刘邦麾下自然不肯轻易离去,刘邦此人最为精通人情世故,他见项伯讲义气,就凑上来让项伯帮他带服软的话给项羽希望项羽能放他一马,项伯深知;刘邦若死张良也难以活,于是就咬牙给刘邦传话。
不过可能很多人有疑问,项伯背叛项羽难道不担心被发现吗?
项羽可不是善茬,一向杀伐果断,可不会因为叔父的身份就对其网开一面。这里,便要说到项伯的本事了:读心之术。
我们就从鸿门宴上看看项伯这项本事。
鸿门宴上项羽谋士范增主张将刘邦杀之后快,项庄配合范增舞剑意取刘邦之命,而项伯这时候跳出来保护刘邦,很多人会对此觉得奇怪,你是项羽这边的人却跳出来帮助他的敌人,不要命了?但是,如果深究历史其实能看出项羽此时已不想杀刘邦。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鸿门宴之前,刘邦的手下曹无伤提前面见项羽,说了刘邦的坏话。而当刘邦见到项羽的时候,刘邦解释道: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很容易地就把曹无伤卖掉了,可见当时的项羽对于刘邦还是信任的,并没有杀刘邦之意。准确来说,鸿门宴上想杀刘邦的是范增。
而鸿门宴上的舞剑其实更像是项羽对刘邦的一种警告,而善于揣测的项伯明白了项羽的用意,于是起身护住了刘邦既符合了项羽的意思,又和刘邦结下了恩情。
随着鸿门宴一事,项伯与刘邦等人关系越发稳固,在项羽分封之际刘邦打听到自己所获之地乃是蜀地,于是刘邦密找项伯开后门,希望能增分汉中之地。
此时明面上看是刘邦找项伯开后门,但是实际上项伯帮助刘邦也是符合项羽的意图的。
为何如此说?
项羽当时虽功勋卓著,但是毕竟年龄尚浅,恐诸侯叛之,而刘邦又是一众诸侯中攻下咸阳者威望很高,项伯只需将这些话传递给项羽,项羽自然会明白。
果不其然,项羽很快便同意了。由此可见加封汉中其实便是项羽自己的心思,而善于揣测的项伯又成功一石二鸟。其实,项伯虽然屡次帮助与刘邦,但是其实他本质上还是忠诚于项羽,帮助刘邦也多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推一把。
此前很多人分析项伯的所作所为是处于嫉妒项羽的地位,因此故意与项羽为敌,笔者并不太认同这一说法。倘若没有项羽的授意,项伯在项羽眼皮子地下做这种大逆不道之事,有是个脑袋也不够。
其实,细看项伯能发现他算得上是项羽的心腹,很多项羽不好出面的事情都是项伯代劳的。
比如杀害英布的妻儿便是项伯帮项羽做的。
此前齐国叛乱,项羽领军击齐同时号召天下诸侯一起,结果封于九江的英布以病推脱,仅仅只派了几千人做做样子。项羽自然生气的很,史书记载是“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让召布。”
不过项羽毕竟贵为项王,不可能因为怨恨英布就自己领军打他,但是作为心腹的项伯却可以干这样的事情,于是便有“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由此不难看出,项伯确实是项羽的心腹要人。
而之后救刘太公之事,更能体现项伯这超凡智慧。
荣阳对峙之时,项羽抓到了刘邦的老爹,项羽便想用刘邦的老爹来威胁刘邦投降,刘邦内心虽然愤恨但是表面上却装的无所谓说道:“你我是兄弟,你要煮了我爹应该分一碗汤给我。”
项羽听闻此话大为恼怒,当场便下令要烹了刘太公。
但是下令之后项羽又后悔了。
因为项羽出身贵族,自己也确实与刘邦结拜为兄弟,这刘太公再怎么说也是也是刘邦的父亲,留他作为人质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威胁一下刘邦,但若是将其杀了却再难以威胁刘邦,自己心中也过不了这一道砍儿。
但是项羽作为一军主帅说出去的话不好来回更改,而项伯此时却已看出了项羽心中的纠结,于是项伯站出来为刘太公求情,而项羽也便装模作样一番最后放过了刘太公。
而在刘邦看来,此事却是项伯力保刘太公,心中对项伯的感激又多了几分。
纵观楚汉出众的谋士不少,但是像项伯这样通晓人心的人却不多,最后项羽战败,但是项伯却依靠着和刘邦的交情反倒是封了侯。
各位读完之后,对于项伯是不是有了一种新的看法呢?
中国本便是一个人情社会,真正吃透了人情世故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多多想一下他人的想法顺着他人的想法,那很多的难题便能够迎刃而解。
世人皆不齿项伯,可项伯确实是项羽阵营中下场最好的一个,这一点不服不行。
我们在读史的时候,一定不能只看表面,若想了解更多的历史内幕可以多读读《资治通鉴》。
《史记》与《资治通鉴》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记录历史,后者是解读历史。为何《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之书”?就是因为司马光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方便读者“以史为鉴”,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发挥到最大。
《资治通鉴》很多人读不懂,因为司马光采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的特点就是把巨大信息量简化了,每一个字都值得推敲,许多文章其实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司马光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又刻意留下空缺,给与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读者朋友必须用质疑想象逻辑来还原场景才能读懂,而一旦读懂则瞬间疑虑消失,会懂得很多做人做事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生活中工作中更能游刃有余。
也正是因为如此,市面上流传了很多翻译过来的白话《资治通鉴》不受欢迎,因为这些翻译根本无法还原司马光本意!很多深层信息翻译者都无法掌控,读者读起来也完全体会不到这本书的精髓。
但是没有文言文功底的读者,读原版《资治通鉴》的话又太费力。因此,笔者给大家推荐一款文白对照版的《资治通鉴》,翻译准确度没的说!
这套书是由全国百名大学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并且经过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商务印书馆等权威机构进行校勘。
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这套书的封面制作也非常考究,送领导,送朋友都非常有面儿。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这套书现在在做活动,一套6大本,原价元,现在只要元,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对于这本书,只要能够读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获。因此笔者建议大家,赶紧买这套书,多读几遍,长长见识,学学权谋。相信读完这本书,你将比别人多走多年的人生路。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就快没库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