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史记 >> 史记推荐 >> 柔弱或能制刚强

柔弱或能制刚强

北京荨麻疹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不怕冷板凳

《上略》有云: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助也;强者,怨之攻也。

我的理解是,柔,弱,刚,强。是四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或者说是人与人相处的态度。如果只是追求办事的后果来看,四种方式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性格,情绪以及思想认识,社会地位等等问题的交织影响,才使得人的在具体方法方式上选择难免会偏颇而复杂。比如说,学生时代与老师的关系,工作人员中的上下级关系,家庭中成年的父子关系,婚姻中的夫妻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里面的共同点,也正是难点都是有,我们惹不起又躲不过的客观存在。好了,先不扯得太远,翻译一下原文是正事。这一段的译文大意是说:柔和的方式能够制服刚猛的作风,弱小的外表能够制服强横的力量。柔和舒适的方式,能够让人我皆有所得;刚猛的作风,会有潜在的风险。弱小的样子,人们会同情帮助;强横的作法,会招致更多的怨恨攻击。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柔弱胜刚强。这其实是一句老话,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总结出来了。但是,难以置信的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对上号。那么,到底是老祖先说错了还是我们看错了?古圣先贤与我当愚人的差距究竟出在哪里呢?

答曰:格局不同即看待世事因果关系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观察的范围大小不一样。只要我们去翻一翻历史书籍,稍微去研究一下历史上的成败得失案例,比如说刘邦与项羽的斗争结果,就会发现“古之人不余欺也”。

在工作中有点不舒服的事情,不只是看眼前的得与失,还要去看看三年后五年的变化。不只是看一个团队内的强与弱,还要看团队在公司中的影响力,乃至行业内的知名度。一句话,领导之上还有更大的领导在盯着,就是公司的最大的老板,还要考虑同行的老板在竞争。这个竞争模式古今雷同,只是具体的业务形态不同,不妨参照一下秦末刘项争霸的历史故事,以明其理。

有史为证:

当是时,秦兵彊,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原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史记.高祖本纪》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说,当时的背景是秦末农民起义,各路英雄豪杰都揭竿而起,山头林立,群雄混战,很多人都在想借助这次大变革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当时秦兵依然强大,经常乘胜追击战败的义军。对于其他暂时没有遭到镇压的起义将领而言,是趁虚而入偷取关中地区的最好时机。只有项羽怨恨秦兵杀了叔叔项梁,奋力拼搏,愿意与刘邦一起向西进入关中地区。但是高层的老领导都说,项羽为人慓悍而又狡猾。曾经攻占襄城杀光全城,经过的地方都是这样。而且,楚国以前的类似进取都是失败的。不如派遣一位温和宽厚年长的将领,扶持道义而西行(主要是减少对手的心里压力)。三秦的父老兄弟们被强权压抑的太久了,现在派一个温和宽厚的长者去,不要欺负他们,应该会拿下。项羽太慓悍了,不能派去。只有沛公刘邦素来宽厚柔和,心性成熟,可以派遣。

于是这个明明利润丰厚的大项目就不准项羽去干,只是让刘邦去做。项羽后来被派去与秦兵主力决战,干了一个破釜沉舟的苦差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项羽因为自己的“刚猛与强横”而招惹来众人怨恨,从而失去了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反之,刘邦却因为自己的“柔和与弱小”而获得了更上层领导的帮助,进而获取一个肥差。二人的最后结局,也因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实际上的刘邦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小”,一直都在寻找借用比自身更优秀的人才,如智库张良,好管家萧何,优秀前敌总指挥韩信等。反之,总是觉得自己很强大的顶羽,总是一个人在努力奋斗,谁都看不上,谁都不重用。最后,柔弱的刘邦制服了刚强的项羽。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90年毕业后就有幸进了一个国营大型电子厂上班,却不幸碰到了一个非常强横的部门领导。因为出身贫困,又没有靠山,所以总是被刁难敲打,使我不能向某些人一样轻松自在混日子,只有在压抑的环境中勤学苦干。整整干了十年,依然没有找到上升通道。被迫离开家园去深圳寻求发展,没有想到的是深圳的私企老板看重的恰好是我那“被压榨不堪”的工作经历,而且还因为原来厂家的著名度,给我了一点小小的跳槽资本。可以说,十年的“柔弱”之苦,造就了后来的自强自立,独闯深圳的能力。

总结一下吧,生存就有竞争,竞争对手必然有强弱。明白了自己的刚强与柔弱,再去制订相应的竞争策略。如此,才能长久的生存发展。

目光长远格局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