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椠孤帙,四海无双宋淳熙间浙江刻本增

Lot增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四十三至四十六卷(局部)

在我国雕版印刷史中,最令人艳羡、视为拱璧珠琳的当属宋版,明嘉靖时,钱塘学者高濂即赞叹:“宋代刻书,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责,印刷清朗,故以宋刻为善”,此后出现了王世贞庄园换书、朱大韶美婢换书的书林奇谈,如此疯狂购求,至明末,宋版已非易得之物,以致藏书家毛晋不得不以每叶计费。

宋本犹如雕版印刷史上的皇冠,南宋浙江刻本则堪称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为历代藏书家奉若至宝,其严密审慎的校勘,秀雅古劲的雕版,是宋人文化兴盛、崇尚美学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宋代最高的刻书水准,是蜀刻、建刻和其他地区刻本所无法企及的。南宋浙刻本以劲挺秀丽的欧体字为主,之所以有清朗优雅的耐看之感,得益于其避繁就简的版式系统,皆为白口左右双边,没有繁复多余的装饰,使欧体内文之气韵生动更显突出。

此件《增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墨色凝炼,是为初印,正文欧体小字上板,相比大字本对写样、刻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体精巧严密,点画丰润饱满,影带摹刻精绝,与任何一部馆藏名刻相比都毫不逊色,堪称宋版浙刻的精彩之作。

(左)宋临安府陈斋经籍铺刻本

(右)Lot增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四十三至四十六卷(局部)

半版14行行25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记刻工,卷端大字“增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此版本无任何公私馆藏,诸书目均无著录。明末藏书家毛晋曾据陆唐老音注《资治通鉴》翻刻,书中《总例》云:“温公旧有节本,书肆尝印行,既而蜀中有音注本,浙中有增节本,而吾郡乡先生张公又为增续本”,《总例》中“浙中增节本”,成为此宋椠孤本的唯一的传世记载,可谓四海无双。

关于此书的雕印时代

避讳:

“玄、殷、弘”字避宋太祖赵匡胤及远祖嫌名讳

“桓”字避宋钦宗赵桓名讳

“徵”字避宋仁宗赵祯嫌名讳

“慎”字避宋孝宗赵昚嫌名讳

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敦名讳“敦”字不避讳,刻于宋孝宗赵昚在位时。

刻工:

可辨者有“陈昌、彦、祐伯、方、俊、杨”等。

刻工陈昌著录:

1.《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P,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2.《中国古籍版刻辞典》P,苏州大学出版社,年。

陈昌,南宋淳熙间(—)刻工,淳熙间参与刊刻《史记集解索隐》、《东坡集》。

综上,此《增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刻于宋淳熙间无疑。

《资治通鉴》,司马光倾其毕生精力所著,陈寅恪赞之“吾国旧有政治史之空前杰作”,全书卷,余万字,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至后周显德六年()共年历史。但因其卷帙过于浩繁,学人常病未易偏窥,往往採摭切要以便披阅,宋文学家楼钥《通鉴总类》序云:“《资治通鉴》,司马公精力尽于此书,而士夫鲜有能徧读,始则以科举而求简便,世所传节本,自谓得此足矣”。相传司马光曾亲作节本,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增节音注,但因好尚不同,去取各异,形成了诸多版本,此后出现的陆唐老注本、吕祖谦节本,逐渐成为被世人认可的通行本,继而使陆唐老、吕祖谦节注前的旧本久佚,今已仅存两部:

1.宋孝宗时(—)刻本《吕大点校标抹增节备注资治通鉴》一百二十卷,现存七十八卷,藏于国家图书馆。

2.宋光宗时(—)刻本《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一百卷,现存八十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

此宋椠孤本的现世,是研究司马光亲节本及后续版本的第一手资料,即丰富了《通鉴》节本的种类,亦可为宋版浙刻增色。

LOT

增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四十三至四十六卷

宋淳熙间(-)

浙江刻本1函2册

皮纸蝴蝶装

24.8×14.9cm

估价:RMB8,,-12,,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