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公元前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也就是说当时司马迁的主要工作也就是给国家记录一些事件而已!
论到上上辈的话司马迁的爷爷就已经是秦朝的铁官(管理铁的冶铸事业的机构)再到他爹司马谈,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再到他!算是继承家业吧。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这件事可以说是给未来的《史记》著成打了个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也是太史令,他一直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想编撰一本史无空前的巨著,他们做史官的,工作都是与历史事件、文化相关联,那么如果编成一本书,后世人又在其上添加新的纪文,按现代话来讲就是拍一部纪录片!
可是自己年岁已高,虽然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和阅历,但是国之大,范围之广,历史沿革有久,想要编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只能把自己这个梦想寄托于自己的儿子司马迁身上。
于是呢,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的漫游。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亲自去前线采访当记者,获取第一手材料,用来保证《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我们说纪实事件,记录的肯定需要是具有真实性质的,不然这本巨著也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虽有熟学,但还是自己亲身体验了一趟,则他去了曲阜!
比如好客养士的孟尝君,为什么会好客呀?为什么又要养一群闲人呀?所以他去了薛城!
这样的游历不仅增加了他的学识,也丰富了他的眼界,更加注重的是他得到了他想要知道的历史文化故事!所以说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两年的游历之后,便回家开始一边上朝一边忙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然而!似乎每一件巨著问世都必须经历浩劫一般,司马迁亦如此,那就是“李陵之祸”
后世记载:李陵出兵征讨匈奴大败而投降!汉武帝问责,而朝堂上众大臣皆不敢语,而汉武帝便问向史官司马迁。
我们都知道李广利是个庸才,而李广利为了名正言顺的当官便和李陵一同前往,自家的亲戚自家亲啊,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说出的话断然不会是偏向或着袒护哪一方,用他的话来讲就是:“若有偏心,则史记无正史也,编其何用”
但是汉武帝听了就不舒服啊,认为司马迁是在帮李陵辩护,接而贬低自己和李广利,一怒之下便打下了大牢,交廷尉审理!
更大的灾难来了!
传闻李陵投靠匈奴,带兵攻打大汉,汉武帝又是一怒之下把李陵的家眷全杀了,而一个传言也把司马迁逼到了死刑上去。
依当时的法律,死刑犯有两种选择,要嘛交钱处“腐刑”要嘛直接斩首!这不是羞辱人嘛,本想一死了之,但是满腔热血依旧在,且励志要写出史记的司马迁,多番考虑后决定“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要完成写史书的夙愿,就只能忍辱负重,希望后续能有一线转机。
果然,几年后,汉武帝大涉天下,司马迁也被放了出来,做了中书令,但他并没有觉得光荣,反而觉得是羞辱,后续的生活与工作也基本都是与编写史书有关!因为只有着项工作才与自己忍辱存活于世有关!
终于,在公元前91年时完成了这部巨著。《史记》一书包含了政治,经济,战争,学术等范围极广,可以说是百科全书!
司马迁在精神上、性格上、思想上都是一个傲岸不屈、不可摧毁的巨人。
总结一下:在当时的情势下,他不可能在行动上反抗那强大而残暴的统治力量。统治者可以损伤他的肉体,但却无法征服他的思想,战胜他的精神。而且,经过此次事件,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深刻了。他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对统治者的态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而这也正是司马迁传递给后世人的精神!很多时候当有梦想想去完成的时候,最忌讳半途而废,有多少人是经历了些许挫折就放弃自我?
所以我认为司马迁不仅是历史文坛上的大家,更是历史文化精神的伟大传递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