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中国人的心灵故乡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http://www.yunweituan.com/

  公元前91年,悲愤中的司马迁完成了旷世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以纪传体通史形式,生动地刻录了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年),中华民族前三千年广阔的历史图景。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司马迁,被尊为“中华史圣”。

 可在当时,司马迁及其著作并没有这样炫目的光环。受宫刑之辱,为人性所不齿;秉笔直书,为当权者所不容。在凶险恶毒的环境里,没有人知道他最后的岁月,更没有人敢为他记下哪怕是一字的信息。

  一颗巨星陨落了,一缕伟大的魂灵在天地间飘荡!

  魂兮归来!韩城,“迁生龙门”的地方,筑起了一座衣冠冢,以慈母般的胸怀抚慰着游子的英灵!到了西晋永嘉四年,即年,乡人又在墓区建立了祠堂,这便是中国文化人寻根立本的朝觐之地司马迁祠墓。这里,是每一个中国人一生当中一定要来的地方,是中国人集体的的心灵故乡!

《墓卧高岗

  司马迁祠墓雄踞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东眺黄河,西枕梁山,芝水伴绕,绿树掩映。据《水经注》载:“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树碑立桓。”殷济,祖籍金陵,祖父殷仲山曾任夏阳令,举家落户韩城。永安元年(年)殷济任汉阳(治所在今甘肃甘谷县东)太守。回乡守孝期间,重读《史记》,敬慕太史公之才,乃上书晋怀帝为司马迁立祠,获得恩准。此后历代皆有重修,尤以清代规模为最,形成了沿至今天的格局。

  祠下伴绕着一条小河,古名陶渠。因汉武帝当年在此采到灵芝草而改名“芝水”。芝水上有一石拱桥,为杨虎城将军年所建,名曰“芝秀桥”。跨过芝秀桥,迎面一座古牌坊,匾书“汉太史司马祠”,款题“光绪十二年夏四月榖旦,钦加同知衔特授韩城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王增琪重修”。

  穿过木牌坊拾级而上,高台上是一座三开间的大门,额题“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启功所书。这座大门为唐代建筑,20世纪70年代从古城里的东寺迁移到这里。

  跨过大门就踏上了沧桑的司马古道。司马古道也称“韩奕坡”,是古代韩城通往长安的唯一国道,宋时以沙石条铺设,堪称当时的高速公路。历经年风雨侵蚀,已经凹凸不平。行走其上,仿佛还能听到那久已远去的车轮声。

  古道的右侧,是又一座木牌坊,上书“高山仰止”。源出《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用来歌颂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后人在这里又用来歌颂司马迁,实在恰到好处,因为牌坊下就是通往祠墓的“朝神道”。

  “朝神道”为清代韩城县令翟世琪发动附近百姓所建。共五层九十九级台阶,九为数之极,以最高规格来对待司马迁,表达了百姓的无比敬仰。在当地,司马迁是百姓心中的神,所以司马俗称“司马庙”,这条砖砌路也称“朝神道”。

  “朝神道”第三台上建有一座山门,上书“史笔昭世”,为韩城书法名家杜穆生所书。第四台上是一座砖砌山门,阳刻翟世琪题写的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竞经文”。大意是,孔光大了道统思想,司马迁的著作可与经典并驾齐驱。额书“河山之阳”。《太史公自序》里即有“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里突出引用,寄托了人们对太史公叶落归根、灵魂安宁的祈愿。

  登上第五台地,是祠墓的院落。门额大书“太史祠”三字,古拙苍劲,雄气逼人。在门口的平台上环顾四周,清风拂面,给人以“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正东方向,黄河滔滔,后土若隐若现。西北面,梁山奕奕,高门原遥遥相对高门原有司马祖莹和繁行至今的后裔。把祠墓建在这样的地方,除了讲究风水外,古人是否还有更深的用意?反正当年汉武帝祭祀后土的威仪,早已烟消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如今朝拜史圣的熙攘景象相比,那汉武帝当年豪华的“扶荔宫”,已经荒芜成祠墓脚下的一堆土丘。

  跨进大门,祠院里古柏参天,青烟袅袅,献殿上“文史祖宗”的牌匾道出了每个人的心声。像看到黄帝陵“人文初祖”的牌匾一样,这心声源自每个人虔诚的灵魂震颤。穿过献殿,寝宫里供奉着司马迁塑像。

  这尊塑像,司马迁身着红袍,长须飘拂,双目平视,神态坦然。细微处头颈稍侧,北望着10公里外的苏武墓。相传,司马迁夫人柳倩娘擅长画像,曾给丈夫画过多幅,宋代塑像时有人献出家藏之宝,山东的匠人就照着塑了出来,是司马迁的写真像。“文革期间,因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里,曾引用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话,这尊塑像才免遭了曲“孔林”的厄运。对于没有胡须的司马迁画像,韩城人向来讳莫如深,他们不愿触及内心的伤痛,坚持以司马迁原本的阳刚来捍卫人性的尊严。

  寝宫后边是司马迁墓冢。冢上长有一柏,古老苍劲,柏枝五叉,如巨伞护盖。八卦图案象征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

历代碑刻

  祠墓区内有60多通石碑,多为历代重修的记事碑和文人墨客的吊咏刻石。当中有三通最为有名。

  一是梦碑。此碑颇具传奇色彩。唐永徽二年(年),褚遂良官贬同州刺史,夜里梦见一女子前来,声称是司马迁的侍妾,名叫随清娱。赵国平原人,十七岁时结识了在全国壮游的司马迁,并跟着来到这里。“后来夫有事去了京城,我便留居同州。司马迁去世后,悲痛欲绝,遂自杀殉夫。上天可怜我的遭遇,就给了我乐亭之西的一点安魂之所。可是时代变迁,有谁还记得我?大人您来到这里主政,或许不在乎人神之隔,您是大书法家,给好多人写过墓碑,也求您给小女子我立块墓碑吧。”说完,飘然而去。褚遂良甚为感动,醒来后记下了这一奇遇。清顺治年间,合阳县知事徐起霖在所藏的古帖里发现了褚遂良当年的墓志铭原稿,就请人临摹再刻,存放于司马迁寝宫旁,永记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是河渎碑。该碑全称“灵源王庙碑”,规模宏大,书法上乘,为中华名碑。宋徽宗政和二年(年)立于河渎村,记载了黄河三次变清的情况,在水文上极具史料价值。年为了避免黄河崩塌的威胁而迁建于此。

  三是郭沫若题碑。年,韩城县政府重修司马迁祠献殿,请毛泽东主席题字,毛主席将来信转给了郭沫若。郭沫若欣然接受,于第二年春天作了一首五言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诗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其书龙飞凤舞,激情奔放,游人到此频频称道。

风追司马

  司马迁以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旷世业绩受到人们的敬仰。历朝历代,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这里扼腕凭吊,然后去谱写新的历史。每年清明节,司马后商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十里八乡的百姓也纷纷加入其中,成为沿袭千年的民俗传统。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史记》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地,日本、韩国的学者因为敬仰司马迁的雄文奇德,有的甚至改姓“司马”。莘莘学子,一代代来到这里,汲取不朽的精神力量;各级官员,一次次来到这里,梳理着“以史为鉴”的从政之要;企业老板,一拨拨来到这里,大方地敬上一炷高香,向给商人最早树碑立传的圣人,深深地鞠下一躬。

  “来到陕西,有两个地方是不得不去的,一个是黄帝陵,一个就是司马迁祠墓。前者是文化人的根,后者是读书人的本。”年,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以这段精辟的开场白拉开了大型文化直播活动“风追司马”的序幕。当时还不甚出名的易中天参加了这次活动,不久就登上了蜚声华夏的《百家讲坛》。

  司马迁祠墓——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风行司马精神,追逐史圣脚步!

  伟大的民族精神必将推动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辑: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

=最温度、最深度,最情怀、最态度的平台

史记韩城·黄河古城

天赐韩城人文秀,地赋古城山水美。秦晋要塞上的“文史之乡”,以“鱼跃龙门”的气吞山河,成为中华文明溯源不可绕开的渡口,中国人民的智慧、中国文脉的延续,都在这座千年古城里能够找到答案。

河山圣地,锦绣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等风、等雨、也等你,这座活态的静谧城池,光是遇见,便已是上上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