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列传之首的主人公因饥饿而死,是申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http://www.ykhongye.com/m/

读过《史记》的朋友都知道,这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书,是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部分组成,是以先秦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而在众多篇章中,高居列传部分之首的这篇文章名为《伯夷列传》,那伯夷到底是何人?何以被司马迁如此重视呢?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史记·伯夷列传》节选

上篇文章咱们曾提到,周武王费尽心思地想出了封赏天下的方法,把古代圣贤之后、前朝后裔、商朝原有诸侯、周朝王室贵族、开国功臣全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可偏偏就有些人不领情,拒绝了武王的赏赐,而这些人正是这位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他们不仅不接受姬发的邀请与封赏,还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伯夷、叔齐本都是一个小诸侯国孤竹国的公子,伯夷为长兄,叔齐是三弟,平日里兄友弟恭也算和睦美满。可偏偏老孤竹国王非要搞事情,犯了偏心幼子的毛病,在临死前将王位留给了叔齐,引出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冀东卢龙孤竹文化公园

老国王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叔齐理应继位为君,可叔齐向来恪守礼法,认为父亲的安排有违祖制,是废长立幼的不当行为。因此,叔齐不但不愿继承王位,还主动让位给大哥伯夷。可偏偏伯夷也是位严守孝道之人,既然父王安排了三弟继位,自己怎么能违背老人家意愿抢位呢?为了实现父王的遗愿,也让叔齐断了让位的念头,伯夷主动离开了孤竹国。

可是,伯夷和叔齐俩人真的是亲兄弟,连这倔脾气也轴到了一块儿。你伯夷高义离开了孤竹,我叔齐怎能安心继位呢,也弃位出走,跟伯夷一起离开了。这下好了,两位孤傲的公子跑了,大臣们傻了眼,只得拽着老二继承了王位。

老二继了位,孤竹国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反倒是走了的这二位的故事更加精彩。话说二人离开孤竹后,一路相伴而行总要有个落脚的地方,早听说姬昌善待长者,两兄弟便决定前往周国投奔西伯。结果,步行毕竟比不了如今的飞机、高铁,从孤竹(大约在冀东、辽西附近)到周国可是要走很久的。当二人风尘仆仆到了周国后,文王姬昌已经离世,次子姬发已经继位为武王了。没办法来都来了,而且武王看上去也比较贤明,就先待在这里吧。

伯夷与叔齐

可谁曾想伯夷、叔齐到了没多久,就赶上了武王起兵东伐商纣,这对于二位如此注重礼法的义士来说是大逆不道啊,只得不顾一切地拦住姬发,劝谏其不要举兵。但是,周国要推翻商朝早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此时时机成熟武王怎能放弃,任你伯夷、叔齐说破了天,也不能动摇起兵的决心。并且,由于二人的说辞过于犀利,还惹得武王身边的将士们气愤不已,纷纷要替姬发斩杀了这两位“狂徒”。幸亏太公及时替二人求情,说此二人是义士杀不得,这才被人“请”到一旁离开了,大军继续行进。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不久后,牧野之战周国联军胜利,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了,周武王姬发正式即位为天子回到了丰镐。在武王封赏天下时,自然也想到了伯夷、叔齐两位义士,即使当初他们反对过自己,但毕竟是忠义之人,理应受到奖赏。于是,姬发命人四处寻找二人,请回朝中来进行表彰。可是,伯夷、叔齐二人劝谏武王不成,倔脾气又上来了,躲在首阳山上拒不下山,想以不食周粟、不领周赏的方式来表明心志。武王见二人如此孤傲,也着实没有办法,只得由他们去了。

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二人躲在山中起初还算自在,整日里采薇而食,也能勉强度日。可日子久了,两个大男人光靠吃点野菜野果哪里坚持得住,二人又都手无缚鸡之力不会打猎,也是诸侯公子出身不懂种粮。很快,逍遥了一阵子的伯夷和叔齐就因为缺少营养变得虚弱不堪,渐渐的连采摘野菜的力气都没有了。当二人就要饿死之时,竟然还做了一首抒发情感的诗歌,随后离开了人世。这首诗歌被至圣孔老夫子知道后,大加赞赏,也被司马迁记录在了这篇列传之中。

宋代《采薇图》

看到这里,大家的心情是不是特别复杂,也许有的朋友也对他们的义举十分肯定,也许有的朋友会替他们的结局感到惋惜,也许有的朋友会认为他二人愚不可及。在笔者看来,伯夷、叔齐一定是忠义之士,他们恪守礼法、孝道的德行也确实应该颂扬,但二人的行事方法过于偏激,千万不可取。之所以笔者这样认为,是因为以下几点:

1、伯夷、叔齐二人一位恪守礼法,一位严守孝道本没有错。但他们都盲目地弃国而去,只顾及了自己的高义,却不为孤竹国的未来考虑,实在是本末倒置了。另外,他们弃国离开的方法,既没有实现父亲的遗愿属不孝,也没有保持长子即位的规则属不礼,那他们到底是在守什么礼法、尊什么孝道呢?

2、伯夷、叔齐忠于朝廷本没有错,但如果朝廷已经昏庸到是人民的负累,甚至是百姓的敌人的时候,还继续忠于朝廷不就等于愚忠了嘛。自古愚忠是对是错说法不一,但在笔者看来,忠于昏君等于助长他的恶行,反而会使更多无辜善良的百姓受苦,不就真成了“助纣为虐”了么?

3、伯夷、叔齐所谓的不食周粟只是他们心里狭义的概念,当时天下已经归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首阳山上长的野菜野果就不属于周朝境内的食物了么?这不也是自欺欺人的作为嘛。

伯夷叔齐避居首阳山

4、伯夷、叔齐不愿意归顺周朝完全可以,如箕子、商容都是很好的例子,一位离开周朝范围自立建国,另一位归隐乡野不为周朝所用即可,何必要选择轻生饿死呢?更何况在他们之前,如披衣、许由等很多高傲的隐士,都是在当时的共主让位之时选择了隐居讲道。伯夷、叔齐不学这些高士,反而学习商汤时期轻生投河的卞随与务光,岂不是迂腐之极吗!这种执着于所谓高义的行为,在笔者看来就是贪图个人名声,对于社会和百姓没有一点好处。

5、伯夷、叔齐如果真是忠于朝廷,为什么从孤竹国出来后不投奔商纣王,反而选择了路途更远的周国呢?他们真忠于朝廷,可以跟比干王叔一样忠谏而死,为何偏偏被西伯的善养老所吸引呢?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并不是真的忠于纣王和朝廷,只是想安稳度日。武王伐纣可能会引起天下混乱,让他们求安逸的想法泡汤,所以要加以阻拦。武王胜利后,二人面子又挂不住,所以倔强地躲在首阳山中,最终因自己生活能力弱饿死在山里罢了,此行为依然不可取。

首阳山伯夷叔齐之墓

总之,忠诚是人的一种品质,但选择忠诚于谁、忠实于什么规范则是需要较高的智慧的。以伯夷、叔齐的忠诚来看,只能说明他们品质不错,但这智慧嘛真的让人不敢认同。更何况他们的忠诚都是建立在维护自己的好名声之上的,如此带有功利心的忠诚,不要也罢!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伯夷叔齐、史记、列传之首、孤竹让位、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忠诚可嘉、行事偏激、行为不可取。

关键词云图简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