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了华夏民族融合的第一阶段:上古三皇时代的民族融合准备期(五岳剑派联盟阶段)。
本期将从四个方面来讲述华夏民族融合的第二阶段:上古五帝时代的华夏民族形成期,这是国家体制的探索期,对应于左冷禅规划中的五岳派初步整合期。
黄帝时期的两次大战
黄帝对战后格局的安排
黄帝时期的文治成就
五帝时期的华夏、东夷、苗蛮三族融合进程
这个时期黄帝派自己的子孙管理天下各部族,而左冷禅如果成功上任五岳派掌门,将会派嵩山十三太保进驻管理其它四派。
上古五帝时代的华夏民族形成期(五岳派初步整合期)
自伏羲开始,历史的车轮走过了漫长的年时间,华夏大地上的各个族群从各自发展,慢慢壮大后有了初步碰撞,在这种碰撞过程中互通有无,相互学习了生存必须的技能,在不断出现的技能加持下,各大族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终于,历史前进到了五帝时代,轩辕黄帝的历史使命就此展开。这是华夏族正式形成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与两次大战有关,更与一系列的文治成就有关。
1、黄帝时期的两次大战
武侠世界总是纷争不断,解决纷争少不了江湖道义和武侠规矩,但关键时候武林大战总会时不时上演。五岳剑派合并之战还算是文明,不管私底下用了多少阴谋诡计,最后仍然是以武取胜,虽然岳不群爆冷门胜出,左冷禅自己定下的规矩,也只能吞下苦果。比武结果决定盟主人选,胜出的掌门决定了五岳派合并后将走向何方。
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了轩辕时代,居炎帝位年之久的神农氏衰落数十年,已经无力控制天下形势,炎帝失德,诸侯相侵,暴虐百姓,以蚩尤最暴。这时的天子已经形同虚设,有实力的诸侯们野心勃勃,开始蠢蠢欲动,社会形势犹如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爆炸似乎无可避免,关键是乱后走向大治,还是乱后彻底失序,滑入深渊。乱世时,人们总呼唤英雄,英雄能否如期出现,这还需要看战争的结果如何了?
第一次大战是阪泉之战。“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部落通过阪泉之战战胜炎帝部落,两大部落进行结盟,开始了实质性的融合,这是今天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起因。
第二次大战是涿鹿之战。“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涿鹿之战的结果是黄帝战胜了蚩尤,并斩杀了蚩尤。蚩尤的部落盟战后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留在北方被黄帝部落融合,一部分南下,并在以后的的历史时期内,仍和华夏族群之间纠葛不断。
两次大战黄帝都获得了胜利,修德振兵的轩辕战胜了欲侵陵诸侯的炎帝和最暴虐的蚩尤,一个是昔日的天下共主,一个是军力最强的地方诸侯,这两个实力最强势力已然被制服,天下诸侯自然归服,共尊轩辕为天子,代替了昔日神农氏的天下共主地位,开启了历史新的一页,帝号更新,是为黄帝。
从黄帝时期开始,古籍中的记录突然丰富起来,这应该意味着黄帝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人真实人物。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历史记载最早的战争,其中涿鹿之战的记载更为丰富,虽然古籍对战争过程的描述也颇具神话色彩,不过,我们还是能从神话色彩中解读出一些历史现实来。描述中也有很多语焉不详的地方,致使这场战争存在很多未解之迷,针对这些迷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先后次序如何?
有说阪泉之战更早,也有说涿鹿之战更早,如果把这两场战争放在一起看他们的历史作用,其实先后都无所谓。炎黄先结盟,共同战胜了蚩尤之后,再争帝位爆发战争,有可能;炎黄之间先发生战争,决出胜负后结盟,再共同对付蚩尤也有可能。但改变不了的是,两场战争结束后,黄帝荣登天子位,三大族群之间开始了历史悠久的融合进程。
蚩尤部落联盟的性质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蚩尤的形象和部落联盟的信息来解读一下。相传蚩尤是九黎之君,一般认为九黎就是九夷,是太昊之后,属东夷族群,似乎很合理,也有很多人信服。但我认为不一定,“九”在古语中是极多的意思,不限于九,相传蚩尤兄弟共八十一人,个个勇武超群。这里的“八十一”可能和“九”一样,都是极多的意思,能以八十一这个数字表达,可能至少数百,这么多部落应该不只是东夷,蚩尤部落联盟应该是东夷族群和苗蛮族群的大联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蚩尤,这两个族群确实都以骁勇善战著称。
涿鹿之战的性质是什么?
我们解读了蚩尤部落联盟的实质意义后,涿鹿之战的性质也就清晰了,这应该是天下最强势力“炎黄联盟”和“夷苗联盟”之间的一场武力对决,双方争夺帝位的一场大战。大战时,双方都请了大量外援,黄帝请玄女、应龙、女妭,蚩尤请风伯、雨师,这应该暗含着双方盟友部落的助力,黄帝本身似乎并不是蚩尤的对手,蚩尤不愧为战神,但盟友们的力量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帮助黄帝一方最终赢得了战争。
涿鹿城的位置到底在哪?
很多人印象的涿鹿城是在河北省张家口一带,双方的主力都从核心区域行军千里,到远离中原的北部边缘之地大战一场,这合理吗?可以说是很牵强的,还好历史还给了我们另一个线索,涿鹿本名彭城,是徐州古名,在今天徐州南方一带。从前面我们解读的涿鹿之战性质和族群分布情况来看,这应该更符合历史现实,徐州所在的位置刚好在三大族群交汇点上,炎黄联盟对战夷苗联盟的战场选择在这个位置再合理不过。而且大战过后,涿鹿(彭城)也成了黄帝最早的都城,黄帝定都在三大族群交汇点上,又肩负融合三大族群的历史使命,还有比这里更合适的位置吗?
蚩尤本部是东夷族群还是苗蛮族群?
多数人会认为蚩尤是东夷,毕竟东夷在历史上一直很强大,但这似乎不能解释今天苗族人仍然普遍祭祀蚩尤,尊崇蚩尤为最早祖先的客观事实。我认为蚩尤应该是苗蛮,凭着强大的武力,强行整合了夷苗两个族群,并担任了联盟的首领。东夷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比苗蛮更为优秀的文化,即便蚩尤武力强大,为了顺利统治东夷,也不得不遵从东夷的很多传统,这也让苗蛮部落也学到了东夷的许多文化,并在后来败退回南方时,一同把东夷文化传统带回了南方。
为什么会有部分蚩尤部落南下?
先假设蚩尤部落全部是东夷族群,蚩尤战败后,他的部落可以北上、可以东进,也可以南下,特别是东进这个选项,仍然在海岱腹地,而且后世莱夷可以据胶东半岛抗衡齐国数百年,蚩尤部落当然也可以这么选择。为什么他们偏偏选择了南下,而且还到达了两湖一带,这本不是东夷的势力范围,显然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如果结合前面对蚩尤部落联盟的解读,这支南下的部落,如果本身就来自南方,到北方是为了跟随蚩尤争霸,争霸失败了选择回家不是最合情理的解释吗?
这里可能还隐含了一个问题,黄帝为什么放他们回南方?
我想可能是黄帝不愿意看到南方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情况,在他们表达了臣服黄帝的基础上,放归南方,应该是黄帝对战后天下秩序恢复的一种安排。
战后秩序是近忧,苗蛮稳定是远虑,当近忧和远虑相矛盾时,明智之士都选择优先解决近忧,所以黄帝选择放这部分蚩尤部落南归。不过,这确实为后世留下了隐患,致使尧、舜、禹三代都又花费巨大精力来解决三苗问题。
之所以这里花费这么大的篇幅来解读涿鹿之战,是因为这里解读清晰了,后期的历史事件才能捋顺,因为后世的很多历史事件起源于这次大战,与涿鹿之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文明交流最大的催化剂,趁着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胜利的东风,黄帝得以强力融合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三大族群通过两次大战,他们之间有了紧密的关联,从此展开了历史性民族大融合的序幕,至此,华夏民族正式诞生。
五岳剑派何尝不是经过大战才顺利合并的,左冷禅的谋划五派比武争掌门,岳不群却爆冷门赢得了五岳派掌门之位,这虽是金庸武侠的走向,却并符合我们的解读,我们接下来的解读仍然设想左冷禅会出任五岳派掌门。
2、黄帝对战后格局的安排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以上两段是《史记》中对于战后黄帝作为的描述,大意是说黄帝被尊为天子后,仍然时常征伐不安分的诸侯,征伐不余也不敢怠慢,励精图治,天下也有了大一统的形势。国土面积空前广阔,大致陇山以东、大海以西、河北中部以南、两湖以北,传统治国方法已不再适用,开始设立百官,帮助天子治国理政。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从这《史记》两段话可以看出,黄帝实行的是分封制,始有家天下,择二十五子中的十四子分封天下各部,大概是这十四子比较有才能,可以担当诸侯国的首领,其中嫡出的两子最具才能,这两子青阳和昌意,其后人都曾经为帝,即昌意之子帝颛顼和青阳之孙帝喾。
不过从后世这些封国之间的关系看,这“二十五子”应该是忠于黄帝的二十五个强大部落,其中的十四个部落可能与黄帝之间有姻亲关系或者关系特别紧密,给予加封和赐姓,赐姓有十二:姬、酉、祁、己、腾、箴、任、荀、僖、姞、儇、衣。
关于少昊青阳,有封于四川的记载,有封于山东的记载,我想应该是先后封地有变更的原因。四川古蜀一带是其母亲嫘祖的部族,他可能会在这里学习治国理政的才能,后来根据形势变化又被封到东夷的腹地山东地区,帮助黄帝分担东夷族群的治理责任。少昊后来被东夷部族尊为祖先、太阳神,拥有极为尊崇的地位,这正从侧面证明了少昊对东夷部族治理的成功,当然也是黄帝的成功。
历史上也有少昊继任帝位,为五帝之首一说,不管哪种说法,都意味着华夏与东夷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两大族群之间再没有彼此的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黄帝的正妃来自古蜀、黄帝的长子分封于东夷、黄帝的其它子孙分封于大江南北天下诸部,在这个时代,能如此广泛与各个部族建立联系,唯黄帝一人。我们今天仍然尊奉黄帝为祖先,70%以上的姓氏都出自黄帝,不正是这一时期历史形势最好的证明吗?
黄帝在战后分封自己的子孙直接管理天下部族,强化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正式诞生。
左冷禅如果成功出任五岳派掌门,必然会派自己的得力助手嵩山十三太保直接进驻各派参与管理事务,这种做法与黄帝分封自己的子孙管理天下各部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左冷禅的规划,当然也最符合合并后五岳派的利益,但武侠世界里,相对弱势的华山派取得了五岳派的领导权,人才凋零的现状居然让岳不群做出了清除其余四派高手的选择,岳不群成功了,五岳派却沉寂下去了。
3、黄帝时期的文治成就
左冷禅如果顺利出任五岳派掌门后,会做哪些事情呢?我想修订门规,整合武功心法、剑法都会去做,这属于门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如果想门派长久发展,这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黄帝的做法也是这样,如果只有武力强行整合,黄帝也不可能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只有文治的成功方能惠及天下,方能代代传承不息,为世人所敬重。
那么,黄帝的人文成就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国家制度方面,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这些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权体系的基础,自黄帝起始有了国家的初始框架。
其次是历法,完善和制定历法、推广历法,在农业社会中历法的重要性可能要排在首位,是农业文明的基础。古代政权之间争的“正朔”,其实就是历法标准。甲子纪年也叫干支纪年,这种六十年一个循环的纪年方式是从黄帝时期开始使用的,持续使用至今,我们目前所处的公元年——公元年是中国第79个甲子轮回。
然后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还有创造文字,西方史观认为文明起始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黄帝时期传说有仓颉造字。龙山文化大量发掘出来的骨刻文正是甲骨文的前身,骨刻文的碳检测在年代最早在在4年前左右,这就跟黄帝时期大概对应上了,这很难说不是印证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黄帝在位期间,还有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总之,几乎所有文明要素都在黄帝时代集中出现。
生产力继续提高,生活情况好转,各族群能和平共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普惠了天下各族群部众,天下部众也都从内心深处尊重黄帝,也从内心深处为这个新生的华夏民族而感到自豪。
正是黄帝时期巨大的人文成就加成战争因素、分封因素、黄帝个人品德,极大强化了华夏族的融合,强化了华夏共同体这一概念认同,这才有了华夏族的正式诞生。
4、五帝时期的华夏、东夷、苗蛮三族融合进程
我们先来看一下五帝时期的历史主线:
黄帝初都涿鹿:建都在三族势力交汇处,最利于掌握局势和民族融合。
黄帝嫡长子少昊分封东夷:强化华夏与东夷之间的关系。
颛顼被少昊抚养长大,继承黄帝的帝位:东夷长大的黄帝血脉天子。
帝喾继任帝位:少昊孙子,生于东夷、长于东夷的黄帝血脉天子。
尧(华夏):天子出自华夏
舜(东夷):天子出自东夷
禹(华夏):天子出自华夏
伯益(东夷):天子出自东夷
炎黄一系和东夷一系轮流坐庄,出任华夏政权天子,这是五帝时期历史的主线,这条主线意味着华夏与东夷的融合历史进程。
如果说华夏东夷在这期间的关系融洽的话,华夏和苗蛮之间的关系则是紧张,几乎每一任华夏政权的天子都会征伐三苗,这又是五帝时期历史的辅线。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尧战于丹水之浦。舜窜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虽然华夏族是融合的产物,但是华夏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占有优势地位,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优势地位,又以文明反哺的方式,反向同化上古三大族群,只不过哺和同化的方式,有时是和平方式,有时是战争方式。
黄帝时期产生的华夏族是三大族群融合的产物,黄帝之后的历史主旋律则是在华夏和东夷之间的纠葛。
我们还是先看看华夏东夷争锋的这段历史时期。
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并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涿鹿,而是在徐州,涿鹿大战之后,黄帝以涿鹿为都,为的是加强对东夷和苗蛮的管理。
对于黄帝的都城,史籍共记载了三处,分别是涿鹿、新郑、曲阜,最早是涿鹿,应该是苗蛮局势稳定后,又迁往新郑和曲阜,新郑是黄帝的诞生地,曲阜是东夷核心区域。这意味着什么呢?难道不是黄帝对东夷的重视要远高于苗蛮的原因吗,分封嫡长子于东夷,又曾迁都于东夷。这些措施无遗是加快了华夏与东夷之间的融合进度。
少昊是黄帝长子,却又是东夷首领,颛顼是少昊侄子,却在少昊的扶养下长大,后来继承了黄帝的地位,是五帝中的第二位,帝喾是颛顼侄子,继承地位为五帝中的第三位,然后是尧、舜,舜又是帝喾的儿子。
这些现象又有什么寓意呢?
我想这是黄帝融合华夏与东夷的措施,黄帝通过战争形式取得了天下共主地位,派自己儿子管理东夷似乎没什么不妥,少昊的管理策略是柔性管理,非常尊重东夷民族传统,东夷民众非常拥戴少昊,后世就被尊为东夷祖先之一,东夷文化传统深厚,融合的时间跨度太大,久而久之,少昊、颛顼、帝喾、虞舜就成了东夷的代表,同时,东夷和华夏之间的民众就不那么相互敌视,而是能接受对方首领的领导。尧舜禹三代禅让,实际上是华夏和东夷首领轮流执政华夏的实际表现。
根据考古研究,发源于泰沂山区的后李文化起、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他们覆盖了年前至年前的历史时期,其呈现的文化要素显然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时间上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这些也符合古籍中对东夷的记载。
东夷对华夏文明贡献巨大,具体表现在历法、礼乐制度、制陶技术、酿酒技术、建筑技术、农业技术等方面,这些都为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性的作用,但说起东夷最大的贡献,我个人认为是文字创造。
当前公认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所使用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成成熟的文字,但它不可能凭空出现,一定会经过长期的发展才成熟的。考古界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了龙山文化的“骨刻文”,这是甲骨文前身最大的可能性,而且进一步研究发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到龙山文化的骨刻文,再到岳石文化的甲骨文字,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成为商周甲骨文的直接源头之一。
骨刻文这一重大发现,直接将中国文字使用史人提前了年左右,也就是说大约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这就与仓颉造字的年代基本对应了。而仓颉造字的地点,有一种说法是在山东寿光,这刚好就是东夷的核心区域,而商朝又脱胎自东夷族群,这不正是完美的文字发展逻辑吗。
炎黄贡献了世俗政治框架,即王权政治,东夷贡献了大部分的文化基础,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这正是华夏融合的历史主线。
那么华夏与苗蛮之间的这一民族融合辅线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涿鹿之战的失败,返回南方故地的苗蛮部落安分的发展了数十年,终黄帝一朝都非常安分。积蓄数十年力量的三苗部落,还是在颛顼末期和帝喾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势力,又逢中原地区历史性洪水灾难,华夏和苗蛮之间的力量的天平发生了变化。于是,苗蛮部落又开始蠢蠢欲动,力图北进,形成了巨大的灾祸。
天灾加上苗灾,也正是这双重灾难的压力,让尧舜禹时代的帝位传承转换成了禅让制,有才能的人才能带领大家共同渡过危险时期。也正是这个原因,每一任华夏天子都不遗余力的征伐三苗,终于在大禹时期彻底平定了三苗。
三苗虽然最终平定,但其历史影响仍然永远留在了华夏血脉中。三苗势力的核心在两湖地区,今天的河南南阳和信阳、湖北江汉平原都是其核心地域,向北曾经发展到了河南中部,甚至一度到达新郑一带,也就是黄帝的出生地附近。这意味着在中原南部一带必然留下很多三苗的后裔,三苗退出历史舞台后,这些三苗后裔只能被融入华夏民族之中。
三大上古族群向四周发展,其共同的地理交汇点就在中原地区。三大上古族群再加上中原地区的本地族群,集众家之长,孕育出了全新的华夏族群,当华夏文明的相对先进性明显体现出来的时候,会以文明反哺的方式,再反向融合三大上古族群。
回望历史,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华夏文明推动的历史进程中,上古三大族群会主动退出历史,向新生的华夏族群缴械投降吗?显然不会,与华夏族群同处黄河流域的东夷族群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显然与华夏相比并不逊色,这也导致了三黄五帝时期,华夏与东夷轮流坐庄的一个现象。南方最主要的苗蛮族群也曾经有着丰常先进的上古文化,他们与华夏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虽然三苗政权被覆灭,然而未来还会以其它面目重新与中原争锋。
尧、舜、禹三代禅让是儒家一直极其推崇,民间也一直津津乐道的上古先贤故事,然而,这极可能是华夏与东夷并没有分出明显优劣时的一种政治妥协,尧、禹是华夏领袖,舜是东夷领袖,这时期他们轮流占有帝位。
而大禹时期,治水成功的巨大成就,让夏后氏逐渐占有了优势地位,也赢得了天下各大部落的共同认可,虽然大禹去世时将帝位禅让给了东夷的伯益,然而禹的儿子夏启显然获得了更大的支持,在大禹去世没多久,夏启就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成功赢得了帝位,从此开启了年的夏王朝,历史了由此进入了家天下的历史阶段。
五岳剑派合并后,如果顺利发展,也将会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难免不会发生像华山派、嵩山派轮流坐庄的情况。
本期结束,下期将介绍华夏形成第三阶段:夏商周三代的华夏民族概念强化期(五岳派深度整合期),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