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首届“武汉学”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80余名城市地方学、城市史相关学者聚首江汉大学研讨,同时,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涂文学教授领衔主编与著述的《武汉学研究》与《武汉城市简史》巨著,也在此举行首发与捐赠仪式。
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周秋光演讲
作为“武汉学”的首倡者、著名史学家严昌洪先生在论坛上现身说法:“武汉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自武汉市政府批转给江汉大学后,该校成为研究“武汉学”的主要研究力量和平台基地,十余年来形成了以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为主体的研究队伍,产生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好评的成果。
左起裴高才与严昌洪、张继才教授于研讨武汉学会场
盘龙城作为“武汉的城市之根”,也是“无陂不成镇”的上古标本,近年来笔者会同王钢等方家为“盘龙城”正名做了一些查证工作,得到了冯天瑜、严昌洪、涂文学、刘玉堂等著名史学家的首肯,所撰述的《乾隆钦定“盘龙城”》《我叫“盘龙城”》等散文先生在《湖北日报》《中华读书报》《武汉学刊》与《长江丛刊》发表。
右起裴高才与王钢主任参加武汉学论坛
“无陂不成镇”与“无徵不成商”“无绍不成衙”一样,内涵十分丰富。年12月6-8日,应涂文学、邓正兵教授之邀,笔者在参加“武汉学”论坛期间,同陈齐博士等一道向论坛提交了《“无陂不成镇”的汉口标本实证分析》的交流文本。
涂文学题签赠裴高才《武汉学研究》《武汉城市简史》。其中,中英文双语版《武汉城市简史》是刚刚结束的武汉世界军运会指定的交流蓝本
在“武汉学”高端论坛发言时,笔者结合创作《无陂不成镇》,以及涂文学主编、笔者主笔的《武汉城市史》(黄陂卷),从“无陂不成镇”的文化源头、考古成果、方志与谱牒等方面,叙介了“无陂不成镇”的上古到近现代的经典标本。
涂文学(右)与裴高才在江汉大学
通观汉口的发展史,是一部黄陂与孝感先民为主体,率先开发市镇的历史,或者说汉口是“无陂不成镇”的典型标本。同时,“无陂不成镇”也是一部城乡交融发展的合奏曲,更是武汉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经典案例之一。
10:11上为裴高才在“武汉学”论坛演讲视频
“无陂不成镇”作为“武汉学”的典型标本,典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周易》,谓之“无陂不平,不往不复”。起初,“无陂不成镇”是一条历法谜语;随着历史的发展,“无陂不成镇”又演变为武汉城乡交融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
爬梳古代文化经典《楚辞》、《史记》等,以及《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国家地理总志,又可找到“无陂不成镇”的语言、地理等文化源头。如,黄陂方言曾被著名语言大师称之为“典型的楚语”,并划为“黄孝片区”。
《无陂不成镇》全二册﹒裴高才王凤霞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其次,从二十世纪的考古成果看,商代盘龙城遗址即是“无陂不成镇”的上古标本,悠悠三千六百载。此后,盘龙城北的磨元城,黄陂县城郊的“长子国”遗址,以及黄陂李集的作京城等,历代延续。其中,作京城的“八卦城”就持续了五百年历史。
再次,从方志、谱牒与笔乘史料来看,黄陂人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乘舟楫之便自发地率先开发汉口市镇,并将黄陂文化融入汉口,形成“无陂不成镇”的近古标本,也有五百年的历史。
明信片上的汉口商会前的黎黄陂铜像(邓先海收藏)
黄陂人开发大汉口,打造黄陂街、黎黄陂路,经营“八大行”、兴办黄陂商业银行等,创造了汉口的商业奇迹。同时,黄陂人将黄孝花鼓戏、黄陂大鼓、泥塑、雕花剪纸等融入汉口,繁荣了汉口乃至湖北的城市文化。
经黄陂商界巨贾、后任汉口总商会会长韩惠安兴建黄孝花鼓专业戏院——“汉口大舞台”(今汉口友益街号之人民剧院),从此,让黄孝花鼓由“草台”走向“大舞台”。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楚剧表演艺术家彭青莲(右)剧照
年8月,北伐军进驻汉口正式将黄孝花鼓更名为“楚剧”。目前,楚剧已经成为湖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不少市县均有楚剧专业剧团。
通过对“无陂不成镇”的汉口标本的实证分析表明,“无陂不成镇”是城乡文化交融发展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进而说明,乡土文化是武汉城市文化、武汉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土壤。
(鸣谢张萍、吴雪)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