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弘扬的正统思想,司马迁本人对孔子也是极其推崇,为孔子作世家,又为七十弟子作传。可以说,儒家思想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即使后世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常把自己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来宣传。当然,凡事有利有弊,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也不容低估,这些在司马迁的“儒林列传”中已现端倪。
司马迁也承认孟子五百年而有圣人出的理论,并以孔子为五百年前圣人的楷模。司马迁说自己在阅读文献时,总是废书兴叹,感慨周室衰而《诗经》作,周朝到幽、厉时王道衰微,所以礼崩乐坏,诸侯恣意妄为,诸侯大国靠武力发号施令。因此孔子感时而编定诗书,恢复礼乐。然而孔子周游列国皆不遇,至获麟而叹,曰“吾道穷矣”。
孔子根据鲁史编撰《春秋》,辞微而指博,为后世学者所推重。孔子去世后,七十弟子散游诸侯,成就大者为诸侯师相,小者教友士大夫,亦有隐居不仕。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老于齐。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等人,都曾受业于子夏等,为王者师。齐国威、宣之时,有孟子、荀卿等人,继承孔子事业且发扬光大。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典籍从此残缺。陈胜起义,鲁地儒生们携孔氏礼器前去投奔。孔子八世孙孔鲋为陈胜博士,后与其俱死。陈胜出身低微,部下多半是乌合之众,不到半年就灭亡了。然而缙绅先生却愿携礼乐之器前去投奔,这是因为秦朝摧残文教引起他们的愤恨。
楚汉战争后,项羽已死,刘邦举兵围鲁,而鲁国儒生们仍诵习礼乐,弦歌之声不辍,这是圣人之遗化。齐鲁之间重视文教,所以入汉之后,儒学首先复兴于此。叔孙通入朝,为皇帝制定汉廷礼仪,官至太常,一同参与制定礼仪的儒生弟子,也都被选为朝官,于是人们喟然感叹,心向儒学。然而时局未定,战争频起,朝廷还没有特别重视文教礼乐。
汉惠帝、吕后时,公卿大臣多是开国功臣,儒生不得高位。汉文帝时稍稍起用儒生为官,但守旧势力依然强大,如贾生不得安身于朝堂之上。孝文帝本爱刑名之说,不重儒生,及至景帝,亦不用儒生。当时的统治者,包括窦太后等都更好黄老之学,与民休息,因此朝廷上所谓的博士只是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汉武帝继位后,赵绾、王臧等人深明儒学,天子也对儒学心向往之,于是朝廷征召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六经》从此复兴。讲《诗》的有三家,鲁有申培公,齐有辕固生,燕有韩太傅。——毛诗后出,且后来居上,是为四家诗。讲《尚书》的有济南伏生,讲《礼》的有鲁地高堂生。讲《春秋》的于齐鲁有胡毋生,于赵地有董仲舒。武安侯田蚡为相时,绌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延请文学儒者数百人。至公孙弘竟因《春秋》以白衣为三公,封平津侯。
公孙弘曾为博士,拜相后上书阐述礼乐的重要性,并建议从京城到地方普遍建立学校。建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免除赋税徭役,让太常选择百姓中十八岁以上之优者补为博士弟子。地方官也要举荐人才,考察合格者可赴京师太常处,受业如博士弟子。这些人要定期考试,成绩好者可任用为郎中,不合格者要罢斥惩处。从此以后,公卿大夫和士吏中文学之士日渐增加。
《六经》之学中,首推《诗经》。汉高祖过鲁时,鲁地学者申公曾随其师见刘邦于南宫。吕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学于浮丘伯门下。刘郢即后来的楚元王,他又聘请申公给自己的太子刘戊当老师。而刘戊素不好学,并恨恶申公,四年,刘郢薨,刘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后来回到鲁国,退居家中教书,终身不出门,谢绝宾客,唯有鲁恭王刘余召之才肯前往。
远近慕名而到申公处求学的弟子有百余人。申公教授《诗经》,只讲解词义,有疑处则阙而存之,不强作传授。兰陵人王臧学《诗》于申公,在汉景帝时为太子少傅,后免官离朝。汉武帝刚即位时,王臧又上书请求入值宿卫,官职累迁,一岁而为郎中令。代人赵绾也曾受业于申公,官至御史大夫。
赵绾、王臧欲尊崇儒学,想建造明堂朝会诸侯,他们为说服皇帝就举荐申公。武帝派使臣携束帛玉璧,安车驷马迎请申公。申公年老,已经八十多岁,他拜见武帝时,武帝向他询问之乱之事,申公说:“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武帝默然不乐,但已召申公,遂拜为太中大夫,住在鲁邸,商议修建明堂的事宜。窦太后(太皇太后)好黄老之学,不喜欢儒术,她在皇帝面前指斥赵绾、王臧的过失,武帝只好停止商议建造明堂的事情,并把赵绾、王臧治罪,后二人皆自杀。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鲁国,数年后去世。
申公弟子中为博士者有十余人,其中孔安国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砀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人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官至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官至胶东内史。他们治官理民皆有廉节,以好学被人称道。其他的学官弟子,品行虽参差不齐,但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也有百余人。他们受业的《诗经》虽有不同,但大致皆本于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