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多年的历史,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对后来纪传体史书的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司马迁那时是如何搜集这么多史料的呢?其一,继承父亲的成果。司马迁的父亲是司马谈,官位是太史令,也称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是朝廷大臣,而在汉朝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主要职能依然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司马谈本人不仅学识广博,深通天文历算,喜黄老之学,而且立志以继《春秋》修史为己任,利用官方途径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位司马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修编历史的志向,也得到了父亲多年积累、研究的成果。其二,师承三位大师。司马迁十岁随父到长安后,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一是董仲舒,当时的文学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二是孔安国,古文学家,孔子的第十二代孙。三是唐都,是当时的天文学家,也是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老师。司马迁正是靠着他父亲的关系,接受了三位大师的教授,不仅精通经文学、古文学、天官学等多家学说,而且又进一步积累核实了一些历史事实。特别是,他们老师都对《左氏春秋》、《国语》、《世本》等当时记载历史的书籍都有自己注解,为司马迁著《史记》提供了多重视角。其三,游历以及后面的持续搜集。司马迁20岁时,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访寻古迹,采集传说,了解风土,接触各方人物,实地考察了大量历史资料。当时,又正值汉武盛世,天下贤能之士都汇集在长安。司马迁28岁又回到长安,任郎中官职,又做汉武帝的文学侍从,就是储备干部。司马迁又得以结识像贾谊之孙贾嘉、樊哙之孙樊他广、平原君朱建之子、冯唐之子冯遂、齐人东方朔等一大批当时的青年才俊,在交往中得到了他们的帮助,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资料。所以,司马迁能完成编著《史记》这项工作,与继承父业息息相关,更是他坚持不懈的结果。当今,我们所处不可谓不是盛世,所以,即使作为普通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点远大的追求,为自己的后代做些积累,或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传承,可能后代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