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盗墓贼挖出的历史真相,内容颠覆完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154120.html

盗墓贼挖出颠覆历史的竹简,尧舜禹根本不是友好禅让,血腥杀戮才是历史真相?小德今天带大家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历史,可能会颠覆大家的认知。----引子

大家好,我是小德。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汲郡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卫辉市附近,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盗墓贼,叫不准,汲郡附近有价值的墓都被他光顾过,这天他挖开一座大墓,据传这座墓是一个帝王墓,墓中金银财物数量可观。不准拿的是不亦说乎,火把快烧尽了都没注意,背包装满,不准心满意足地打算离开,可就在这时火把终于燃尽熄灭,不准吓了一跳,虽然已经是个盗墓老手,但掘人坟墓难免心虚。黑暗中不准慌乱地想起被他扔在一边的大捆竹简,赶忙点燃竹简照亮,溜之大吉。但不准不知道的是,他点燃的竹简才是墓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竹书纪年

不准携金带银地离开了,被挖开的墓道却没填埋回去,附近的村民进去见没什么值钱东西,倒是有一大堆竹简,上面写得字弯弯绕也不认识,于是通知了官府。官府来的人意识到这些竹简非常有研究价值,于是上报了朝廷。当时正处于三国末期,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刚统一天下,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中原地区基本安定下来,当朝者正好有功夫派人来研究这些竹简。虽然竹简有一部分被不准烧了,一部分被不明情况的村民损毁,但出土的仍然有十多车。

晋朝派了多位史官整理研究竹简的内容,经研究,这些竹简是战国时期的,被盗掘的坟墓是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君王——魏襄王的。战国时期的魏国都城大梁,就在今天河南开封。看来河南和西安一样,这些古代都城所在地周边,都非常容易挖掘出古墓,西安修地铁的时候好像还因为古墓延期改线了几次,网上有个段子调侃,在西安,清朝大地主的墓都排不上号,里面东西拿编织袋装了放一边先,那边4号线汉代司马墓还没清理干净呢,5号线又挖出一唐代节度使,7/8号线俩公主墓还排着队呢,考古的都忙疯了。看来清代地主墓在西安,规格确实是差了点。

好了我们继续说竹简。战国时期距离西晋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竹简上写的文字全是蝌蚪文,也叫科斗篆,是先秦时期的文字。先秦就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统一被称为先秦时期。我们知道春秋战国的时候各个诸侯国都有不同的文字,而科斗篆可能就是当时魏国的文字。秦朝一统天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为小篆。其他文字也就渐渐失传了,不过虽然平民百姓不认识,史官们还是研究明白了。从竹简中,史官们整理出了75篇古文献,合计超过10万字。

这些竹简整体被称为汲冢书,后人把它分为四大类,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国语》、《易经》,以及今天我们要说的编年体史书——纪年》,因为是写在竹子上的纪年体史书,后人又称之为《竹书纪年》。这部早于司马迁《史记》,与孔子几乎同时期的史书,到底记录了什么内容,为何看过的人都说司马迁和孔子在欺骗世人?

黑白颠倒的历史?

《竹书纪年》一共分为十三篇,记载着从黄帝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共89位帝王,时间跨度达到多年。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五帝纪》、《夏纪》、《殷纪》、《周纪》、《晋纪》、《魏纪》,是当时魏国的官方史书。书中大部分历史与《史记》中记录的一致,但也有一部分有出入,甚至可以说是,与《史记》记载相反。原版《竹书纪年》经过南北朝之乱在隋唐时期仍然流传,但到了宋朝就失去踪影,有人说是因为书中内容与当时统治思想相悖,所以遭到封禁逐渐失传。而明朝时期《竹书纪年》又再次出现,且变成14卷,称为《今本竹书纪年》。

但当时认为该版本是编造的,所以清代以朱右曾为先的几位学家,通过抄录其他古书籍中,对原版《竹书纪年》只言片语的引用,历经百年时间,再次修订了《古本竹书纪年》。为何宋朝的历代帝王会封禁《竹书纪年》呢?这与书中记载的几个历史事件有关。我们历史课中,尧舜禹三位领导地位更迭的方式是禅让制,被奉为儒家经典佳话,呼吁人们效仿尧舜禹的高尚节操。《史记》中对此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认为当时部落首领交接的标准是美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战功。但《竹书纪年》中恰恰相反,记载的是尧年老时被舜囚禁,且禁止他和儿子丹朱见面;舜年老后又被禹扔到了野外,让他自生自灭。

认为三人之间领导地位的更迭根本不是友好的禅让制,而是血腥的争夺制。这种血腥争夺制并不是只在《竹书纪年》中被记录,战国思想家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说疑》有同样的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尧舜禹和后来的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一样,都是血腥的政权争夺战。《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记载着这样的一句话: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意思是舜和丹朱分别被埋葬在苍梧山的阴阳两面,而对丹朱“帝”的称呼,说明尧的帝位似乎是传授给了儿子丹朱,侧面证明舜是从丹朱手中抢夺了王位。

谁是篡改历史者

《史记》的成书年代是汉朝,《竹书纪年》在隋唐时期还有流传,为何二者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司马迁在收集历史资料的时候,难道没有看过《竹书纪年》吗?两部史书到底是谁在说谎?关于尧舜禹之间王位更迭的方式,历代的历史学家也有相同的疑问,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相信《竹书纪年》是正确的,从人性角度出发,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哪可能有什么贤明的禅让,成王败寇才是现实,历史的编纂权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学说,特地树立了一个贤明时代的榜样罢了,司马迁所在的汉朝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会选择采用孔子的说法。

也有人觉得尧舜禹的时代太过久远,又没有确切的文字史料记载,不管是《史记》,还是《竹书纪年》其实都不准确,都是按照当时的统治需求来编造的。《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方史书,自然倾向为魏国统治者服务,而魏国的前身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韩魏赵三分晋国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也就是说魏国其实也是人臣弑君上位,国家官方史记自然偏向尧舜禹也是弑君夺位,说明这种事情自古都有,大家都是这样儿,所以他们魏国上位很正常,不用觉得对不起老东家。

除了尧舜禹,《竹书纪年》和《史记》对伊尹的记载也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伊尹辅佐商汤打败夏桀,是商朝的建国功臣,而最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伊尹放太甲,《史记·殷本纪》中的说法是少帝太甲暴虐乱德,被伊尹幽禁在桐宫反省,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还政。而《竹书纪年》的说法则是伊尹幽禁太甲后登位为王,七年后,太甲从桐宫偷溜出来一刀捅死伊尹,自己复位,但太甲也没做绝,没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还让伊尹的两个儿子继承了家产。伊尹篡位,太甲杀之复位似乎也符合人性说,难道《史记》篡改历史实锤了?

并没有,历史的真相在我们后世探索的时候,就像吃瓜群众的瓜一样,它会反转。尧舜禹时期我们很难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商朝的时候已经有了祭祀用的甲骨文,后世有出土甲骨文上出现大量和伊尹相关的卜辞,有些是向伊尹行祭的,认为伊尹已经成神,能够呼风唤雨,向伊尹求好的年成,可见在商朝人心中,伊尹的地位很高。所以如果他的真的谋朝篡位,太甲复位后应该不可能让伊尹还有这样的美名。所以学者们合理推断,关于伊尹的记载,似乎是《史记》更符合史实。

你觉得这两部史书哪个更可信呢?评论区告诉小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