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刘邦的一生:
38岁结婚;
48岁起兵;
50岁灭秦;
54岁统一天下;
55岁到59岁,亲自带兵至少四次平定英布,彭越,韩王信,臧荼,张敖异等姓王叛乱。
60岁出兵讨伐匈奴,大败;
61岁,唱出大风歌,不久去世。
而当今,有多少人是:
20岁上大学不理想,觉就得灰心丧气,
30岁没有老婆,就觉得压力山大,
40岁没车没房,就开始怨尤天人,
50岁要担风险,就觉得莫大委屈,
60岁还要奋斗,就认为脑袋有病。
读史可以励志,由此可知。
娱乐明星算什么偶像?!刘邦,才叫值得参考的偶像!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人生更精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在这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使人感到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01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双重打击,直到60岁才完成这部52万字的辉煌杰作。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书里记录的是从轩辕黄帝开始,中间经历了唐、虞、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鼓舞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鲁迅把它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以世系为经、列传为纬成十字,十字间纵横交错成为经纬网,其中精彩点睛之笔是太史公曰,太史公曰就像是针线一样,引领着我们,又像钓鱼线背后的执竿者,着眼于过往时代的宏大叙述,去见大开大合的世界。
中国经典分经史子集四系,史记本属史书,梁启超先生认为史记还具有子书的性质,在此意义上,史迁和孔孟庄老具有诸子地位,自成一家之言,他所呈现的历史面貌有某种恒久的过往借鉴作用。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浑,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
英雄,无需完美。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王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我的心灵,其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最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会不复还!”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雄风。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褪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贡献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
《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它让我领悟什么叫作“精忠报国”豪情壮志。
0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的道德标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管晏列传》里,给予管仲很高的评介,认为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
司马迁还引用了《管子-牧民》的原文:"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意思是,粮仓充实了,(百姓)才会学习礼节,衣食饱暖了,(百姓)才会懂得荣辱,君王遵守制度礼法,六亲就会团结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成就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他的民为邦方、札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
因此,管仲被后人尊崇为千古一相,史称“管子”。孔子对他有很高评介,诸葛亮甚至还自比为管仲。
《管子》非常重视礼义伦理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在开篇《牧民》中开宗明义,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说。
其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把礼、义、廉、耻四种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故名四维。管仲任用贤能,及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之准则。
所谓“维”,原指系物的大绳。在《管子》开篇《牧民》里,他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四维”说,并强调“饰四维”、“张四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认为,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管仲的目的是“礼以导民”,任用贤能,并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一个人活在世上,是要有道德标准和追求的,只有这样才会有动力,才能时刻鞭策自己。
道德标准,是与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平息息相关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比如,现在如果谁把老年人或孩子煮了吃,非但道德不容,连法律也不会放过他,社会上还会把他说成是变态杀人狂。可是,在远古时代,谁都不会见怪。说到底,道德标准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我们目前面临的时代,有时做一个好人难。如果放纵自己,那么,社会的道德标准就会不断下降。“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在这种情况下,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就变得更加重要。虽然不可能人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但我们可以相信,只要人人心中有道德这杆秤,社会风气就会一点一点好转。
03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作者司马迁在其中叙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个人动机,那就是作为史官强烈的责任感。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死前说:“我们身为史官,如果不能把这些明主贤君忠臣义士记入史册,那是我最害怕的。”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司马迁也受到感染,流泪表示一定会完成父亲的遗愿,从而完成了这部旷世巨著。
前行之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坎坷、泥泞荆棘。历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学习和点评议论再结合当下时代的发展特色与趋势,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也形成了士人关怀天下的独特风骨,史记正是在这种”苟日新,日日新”的环境中鲜活,史记也是对孔子述而不作中述的继承,作为文明的一分子和有温度的文化担当。
正如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的扛鼎之作——品读《史记》书中的后记所说的那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总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因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的。这既无损于历史的价值,也无损历史的尊严。
当下的我们该具有像司马迁一样的开阔与远大视野,经历苦难后的内心安宁与淡定。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关怀,这也正是史迁自己做到的。
作为有温度的文化担当,用平和心而非冷漠的态度去看待历史,史记是人类文明的先期经验的提炼总结,尊重历史也是对一个文明早期经验的尊重。
最后,我想用史学大师陈寅恪提出的大学精神来总结今天这篇我个人关于读史意义的拙见。
我想,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历史,才不会走远。
参考文献:
1.《史记志疑》,梁玉绳,中华书局,年4月;
2.《史记探源》,崔适张烈,中华书局,年1月;
3.《史记精读》,陈正宏,复旦大学出版社,年3月;
4.《史记研究》,施丁廉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