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跪拜礼的来源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可见于西周的礼仪制度。在周朝的贵族生活中,跪坐是一种正式体面的坐姿,渐渐产生由跪坐到跪拜礼的礼仪。根据周礼记载,跪拜礼可分为9种: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然而,九拜礼最初大多用于严肃、敬神的祭祀仪式,后来才逐渐渗透进贵族的礼仪交往当中,成为身份关系的符号象征。稽首:拜时头俯伏至地,抢拳相握,左手按住右手;拜的时候,头先俯伏至手,然后拱手下至于地,头也随着俯伏于地;拱手至地时,手仍不松开;手的位置在膝盖前,头的位置又在手前。稽首是臣对君的拜礼;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礼,表示极大的敬意。顿首:叩首,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空首:拜时头至于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手礼时,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于心平,头不至于地。空手是男子常用的拜礼,上下尊卑均可使用。吉拜:施用于宾、祭、嘉好之事的礼节。拜时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凶拜:与吉拜相对,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振动之拜:关于此礼,有两种猜测:(1)用于凶事,振就是踊,也就是跳脚哭,动就是恸;(2)在行拜礼时,应和着音乐的节奏。奇拜:即一拜,奇偶之数。褒拜:即再拜、三拜以上,褒是大的意思。肃拜: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由此可见,跪拜礼真正在礼拜姿势上有区别的只有稽首、顿首、空首、肃拜。稽首拜主要是用于礼敬之事,例如臣子拜君主便属于礼敬,君主拜天地也属于礼敬。顿首则是快速以额触地而起,但后来演变为请罪之仪。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便记载了一名邺县县令西门豹将巫婆、3个弟子及三老先后投入河中,等了很久仍不见他们上来,又让辅佐官吏下水催促。这些官吏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跪拜礼昭示君臣关系的尊卑,但春秋时的君臣关系还存在一种微妙的社会契约关系。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提倡每人应尽其本分,君有君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这引申出一个问题,当君不君的时候,臣是否可以不臣呢?《左传》中便有记载赵盾弑其君,晋灵公不君在那时代可作为弑君的理由吗?可以肯定的是,从春秋发展到秦汉以后的皇帝制度,弑君即是谋反,叛逆等同革命,没有不忠的选项。有趣的是,自汉唐到明清,皇权呈上升趋势,君皇的威严与日俱增。臣对君的跪拜礼仪规格亦逐渐升级,愈益隆重。自汉朝到清朝,臣下向皇帝行跪拜礼经历了由汉代的再拜;到隋、后周、宋的三拜,再到明代的五拜三叩,最后演变成清代的三跪九叩。清朝时,为表对皇帝的尊重,觐见皇帝须行三跪九叩之礼。在乾隆时期,当时的人还以为清帝国仍是世界的中心,文明领先全世界,乾隆帝为了这三跪九叩之礼,与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为代表的英国使团,便引起了在跪拜礼上的礼仪之争。于本身为英国勋爵的马戛尔尼看来,要向异国人行三跪九叩的礼节实属无稽。在双方交涉良久后,最终乾隆同意马戛尔尼只需行单膝下跪礼。对于这种演变,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评曰:盖仪文度数久则习以为常,成上下通行之具,故必须加隆以示差别,亦风会之不得不然诸也。其意谓时势必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