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群众所创造,并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一种“群众化”的语言单位,由于俗语具有简练、形象、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广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据考证,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中,在该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自此以后,俗语一词便出现了。
民俗专家指出,俗语是来自于民间的“熟语”之一,是约定俗成且广泛流行的一种语言方式,不但非常有群众基础,而且,大部分俗语中的说法都具有一定的道理,对于指导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还是具有一定的帮助意义的。当然,由于俗语仅仅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肤浅认知,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因此,也有一少部分俗语中的说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昨天晚上,笔者在与一位老者聊天时老者给我说了这么一句俗语-------“媳妇不上公公坟,守孝不登新妇门”。由于这句俗语有些晦涩难懂,因此,笔者便向老者进行了请教,通过向老者的请教,笔者才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这样的------
“媳妇不上公公坟,守孝不登新妇门”释义1.媳妇不上公公坟
在古代,我国具有非常严格的礼仪制度,《礼记·乐记》中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其意思是说,以天高地下不同,故人伦尊卑有异,其间万物各散殊涂,礼者别尊卑,定万物,是礼之法治行矣。
一位社会学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之所以能够支撑数千年而未陷落,应该与我国特有的礼仪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的古代,皇帝的绝对权威就是从礼仪制度中树立起来的。
在我国的礼仪制度当中,就有一条关于“公公与媳妇之间”的礼仪。《世说新语·任诞》中称,公公与媳妇“不同坐”,“不妄言”,违者,“有失人伦”。按照《世说新语·任诞》中的说法,公公与媳妇不但不能够随随便便坐在一起,而且,还不能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应该时刻保持距离,否则,就违背了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容易被人诟病的。
试想:在公公活着的时候,媳妇与公公之间还要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在公公死亡之后,媳妇同样需要与公公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正是基于《世说新语·任诞》中关于公公与媳妇的说法,因此,古代的媳妇是不会给公公上坟的。
2.守孝不登新妇门
“守孝”是指在父母亲去世后,在三周纪念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的一种说法。
古语称,父母亡,子女须守孝三年,而为父母守孝者则被称为“孝子”。
其实,“守孝不登新妇门”中的“守孝”也就是指孝子。
“新妇”一词是新媳妇的简称,也就是指那些刚刚结婚不久的新婚女子。
古人认为:女子结婚之后会进入到“孕子”的一个过程当中,而娘胎中的小生命是非常娇嫩脆弱的,经不起“邪毒”的侵袭,而“邪毒”属“阴”,“阴”来自于死者,在孝子守孝的三年当中,常与“阴魂”相伴,而当孝子进入刚刚结婚不久的新婚女子家中时,就容易将自己父母的“阴魂”带入,从而滋生“邪毒”,对新婚女子腹中的胎儿产生影响。基于此,古人是禁止孝子们进入到刚刚结婚不久的新婚女子的家中的。
这句俗语有没有道理?1.关于“媳妇不上公公坟”
笔者认为:旧时的礼仪是对人们思想的一种束缚,是必须摈弃的。况且,现在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即便是公公活着的时候,媳妇也可以与公公近距离接触,何况公公死后呢?基于此,关于“媳妇不上公公坟”这句俗语在今天看来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2.关于“守孝不登新妇门”
笔者认为:“阴魂”说和“邪毒”说统统属于胡说八道。依照科学的解释,人类在死亡之后就会化为尘埃,是不存在“阴魂”的,既然没有了“阴魂”,何来“邪毒”呢?基于此,这句俗语更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结语由于旧时的一部分俗语均来自于封建礼教的余毒,是对人们心灵的一种戕害,是毒草而不是鲜花。因此,对于今人来说一定要学会辨别,千万不要被封建礼教的余毒而戕害,否则,我们就会显得愚昧+愚蠢了。
大家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