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介绍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在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于太初元年(前年)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的资讯广泛收集与精心雕琢,才得以完成。
《史记》不仅在史学中的地位无可撼动,它的文学成就也是登峰造极。作为“史家之绝唱”,无论从史实、文学、笔法、立意、思想,亦或是系统上衡量,《史记》都是无法逾越之文学高峰。
《史记》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大多记录着成功人士的事迹,以及他们的生平际遇、经验得失和人生感悟,而后又深入评价了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书籍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鲜活而立体,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以人为本的纪实文字,才更能引发读者与学者之间的共鸣,还原一个丰满的历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成为了记载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多年的历史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作者经历
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出生于西汉史官世家,他的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为汉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间任太史令、太史公,是一位博学多识的人物。司马迁年幼时期的习字读书,便是由他的父亲教导的。
后来,二十岁出头的司马迁离开了故乡龙门,去到在京城长安的父亲身边。司马谈派学有小成的司马迁遍访山河,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为协助父亲著作《史记》做了许多准备。
那么,为何要依靠游历来收集素材呢?原来在那个时期,文字记录还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而有些历史线索除了被收藏在皇家藏书阁外,更多的都流传在民间的人们口中。
于是司马迁便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最后回到长安。这一路上,司马迁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纵观过山川走势,考察过自然风光,访问过历史遗迹;他还寻找过古人陵墓,收集陈年轶事,拜访过庙堂,游览过长城……《史记》一书的完成,很大部分得益于此间的游历。
3、目录梗概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史记卷一至卷十二
……史记卷十三至卷二十二
……史记卷二十三至三十
……史记卷三十一至六十
……史记卷六十一至一百三十
4、版本优势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初年在张元济主持下推出的影印版的“二十四史”。期间张元济耗费巨资搜访宋元善本,通过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历经十余年的努力而完成这项工作。
因各书底本多残缺不全,不得不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犹如僧侣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对殿本、局本中的谬误有所匡正,对历史研究的功绩有目共睹,影响深巨,曾被史学界一致公认为“中国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国史学上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