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涉及原著卷目:秦本纪张仪列传
时间来到秦惠文王十年,秦惠文王派公子华和张仪率兵攻打魏国蒲阳,张仪把握住了机会,拿下蒲阳。但是张仪觉得,事情办到这个程度还不算圆满。为什么呢,因为打了一仗,魏国丢了城池,肯定恨秦国。张仪想干一件什么事呢,就是秦国拿了人家魏国土地,魏国还得感谢秦国。这事靠谱吗?还真让张仪给做成了。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说服秦惠文王,把蒲阳还给魏国。就是说,到嘴的肉,吐出来。然后派公子繇去魏国当人质。秦惠文王居然就同意了这个事。于是张仪对魏王说,你看,秦国多够意思,土地打下来又还给你,还派了个人质来表达和平意愿。您是不是也该有点表示。这个魏王果然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觉得秦国太厚道了,无以言谢,给两座城池表达一下礼尚往来吧。
看看,这买卖就真做成了。咱们看最终结果,秦国拿了秦国两座城,魏国还对秦国表达感谢。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可能有人说,咱还有个人质在魏国呢。大家翻读战国时期史书,各国互派人质的现象很多,撕票的很少。所以这公子繇相当于去魏国白吃闲饭去了,又不是太子,秦国一点不亏。
这事张仪干得漂亮,所以秦惠文王对他青睐有加,封他做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我们还是再强调一下,那就是,这件事看上去都是张仪做的,没秦惠文王什么事情,但是如果秦惠文王不拍板——因为他还有别的选择,那么张仪是干不成的。国君的价值就是做决策,所以这些功劳,必须归于他们两个人。
从此以后,秦惠文王和张仪的合作,就亲密无间了。这种亲密无间也持续到了秦惠文王去世,其实张仪命运和商鞅相似,但是没那么惨。我们在《张仪》时再说。
两人合作后,外交事务,基本上就是张仪制定的政策了。从战略角度可以总结为八个字:远交近攻,连横破纵。从战术实施层面,可以细化为:有先有后,强弱有别。怎么理解这些话呢。
远交近攻好理解,就是距离秦国较远的,以结交为主,距离秦国较近的,以攻城略地逐渐蚕食为主;有人说,远交近攻是范雎提出来的。这句话说对一半。对的一半是,这四个字是他明确提出的。但是这个战略思想,却在张仪时期就已经明确。大家看这个时期秦的用兵和外交就知道了。
连横破纵怎么理解呢,在当时秦国以东的各国,主要是战国七雄除了秦自己以外的其他六个,他们在苏秦这个谋士的建议下,联合对付秦国,搞六国联军。叫做合纵。为什么叫合纵呢,因为东方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上从南到北,所以叫做纵,六国联合在一起,所以叫合纵。苏秦是张仪的师兄弟,我们在《张仪列传》再讲他。而张仪的策略就是逐个击破,拉拢其中一些意志不坚定地和秦国拜把子,破坏六国团结。因为是西部的秦,和东部的六国分别建立关系,是东西横向的联合,所以叫连横。
有先有后,是指连横战略中,先拉拢谁,后拉拢谁,这是有学问的。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先拉拢一个之后,它对下一个要拉拢的国家能产生示范效应,秦国可以说,你看,谁谁跟我都建交了,你还犹豫什么,早点向组织靠拢,晚了就没后悔药了。另一方面,有些国家敌对立场坚定,不适合开始时拉拢,比如赵国,那就得等把其他国家忽悠差不多了,才能做赵国工作。
强弱有别,是指对待强国的连横策略,跟对待弱国的连横策略不同。对待强国,一般以恭维吹捧为主,主要思路是哥俩好,一起打天下,有钱一起赚,有肉一起吃,实施这种策略的,在秦惠文王时针对楚国、齐国、赵国。对待弱国,一般以恐吓为主,主要思路是,你要认清形势,别跟着别人瞎胡闹,被人当枪使,否则将来我翻脸了,没人能救你,主要针对燕国、韩国;魏国属于不大不小,那就连哄带吓,比较均衡。
战略和策略都思路清晰了,接下来就是一个广阔的舞台,让秦惠文王和张仪俩人发挥了,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双簧演绎的非常精彩。
那么,他们和东方六国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请大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