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好不容易称帝,刚想手刃仇人,张良却言

中科白癜疯医院是骗人的吗 http://www.csjkc.com/yydt/511.html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来,功高盖主最后能善终者,少之又少。这其中或许有皇帝的过错,或许也有功臣的过错。

皇帝害怕功臣权力太大,影响到了自己的皇权,于是就将功臣杀了,这就是皇帝的过错;功臣自恃功劳大,不将皇帝放在眼里,最后被皇帝杀了,这就是功臣自己的过错。

在古代这种皇权至上的时代里,除皇帝外,没人有资格纠正皇帝的想法,只能顺应皇帝的想法。因此,如何功成身退,就成了每一位功臣的必修课。

可有这么一位,他将皇帝可谓是得罪死了,最后还成功封侯了,这个人就是雍齿,而这位皇帝自然就是刘邦了。

对于刘邦,后人对其历来是褒贬不一的。明明很多皇帝都做过杀害功臣的事,可是一提起“狡兔死,走狗烹”,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邦。

对此,刘邦肯定是感慨万千的,因为那些被刘邦赐死的功臣,都是他们先动的手,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言归正传,刘邦手下的名臣良将有很多,闻名于世的更是比比皆是,张良、韩信等人都是名垂千史的人物。

因此,对于雍齿这个人,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但是事实上,雍齿这个人和刘邦的交集还挺多的,甚至几度将刘邦得罪的死死的。

众所周知,刘邦早年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只是个亭长,说得更难听点就是个“泼皮无赖”。萧何算是刘邦的好朋友了,但是对刘邦的评价也只是“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可见,没起义之前的刘邦,和大多数人一样,地位平平。

而雍齿就不同了,虽然关于雍齿的记载比较少,但是史书上依旧称其“出生豪强”(沛县人)。因此,仅从地位来看,刘邦和他是万万无法相比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层原因,所以雍齿一直看不起刘邦。

当秦朝末年各地开始起义,刘邦被推举为沛县首领的时候,雍齿不得已,只好加入了刘邦的部队。但是正如上面所说的,雍齿一直看不起刘邦,又怎么会屈居人下呢?

因此,雍齿的背叛几乎是可以预料到的。

刘邦起义反秦,攻下以后,曾命令雍齿驻守此地。雍齿一直看不起刘邦,旁边又有人蛊惑,于是他就趁机投靠了魏国,将丰邑献给了魏国。

此举令刘邦十分恼怒,他当即决定带兵两次攻打丰邑,但是都没打下来。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剩下的兵投靠了项梁,依靠着项梁的兵力才重新夺回了丰邑。

随后,秦朝灭亡,项羽分封诸侯,楚汉战争打响,刘邦和项羽开始争夺天下。本来,齐地叛乱,刘邦还定三秦,形势是一片大好的。

但是由于这些胜利来得太容易,使得刘邦开始麻痹大意,其结果就是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

此战过后,刘邦痛定思痛,采纳了张良、韩信等人的建议,决定开辟敌后战场,先把北方的那些墙头草诸侯国给灭了,而这些重担就交给了韩信。

韩信没有让刘邦失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消灭了北方诸国,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刘邦倾斜。本来我估计刘邦都快把雍齿这个人忘了,谁曾想韩信灭赵以后,却又发现了雍齿这个人。

往日诸多恩怨涌上心头,如今马上就要称帝的刘邦决定好好报复一下这个背叛者,当然了,这一切都要在消灭项羽之后。

垓下之战,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人,包围了项羽,逼得项羽不得不乌江自刎。

至此以后,刘邦彻底统一天下,登基称帝。

称帝以后的刘邦,按理来说已经是一国之主了,想要报复一下自己往日的雍齿,应该没人会反对,我相信刘邦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谁曾想,刘邦刚想手刃这个仇人,就遇上了一件事,而张良更是借着这件事情劝谏刘邦,让他尽快封雍齿为侯。

原来刘邦称帝以后,按照惯例应该对这些功臣加官晋爵,这也可以理解,大家辛辛苦苦跟着你卖命,不就是等这一天吗?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史记》

只不过,众人没想到,刘邦在对几个功劳最大的功臣进行封赏以后,就没有下文了,这自然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于是他们就故意在刘邦面前争论不休,以示不满。

刘邦见了就很好奇,就去问张良,张良皮了一下,吓唬刘邦:“他们在讨论造反。”

张良是皮了,可把刘邦吓了半死,连忙问道:“天下刚刚平定,他们怎么就讨论造反了呢?”

张良看到自己的话起到了效果,于是回答:“您本来是布衣,他们跟随你出生入死,不就是为了加官晋爵吗?可是天下的土地是有限的,您又迟迟不分封,他们难免会害怕自己得不到封赏,于是密谋造反。”

刘邦一听,是这个道理,就问张良应对之策,张良让刘邦分封自己最仇恨的人,大家看见你连自己的仇人都分封了,自然就不会担心了。

刘邦不愧是雄主,听完张良的建议,就把自己和雍齿的恩怨忘得一干二净,连忙拟旨,册封雍齿为什方侯。其他人看见雍齿都封侯了,也都安静下来,不再闹腾了。

不得不说,刘邦以一介布衣,击败众多强敌,最终荣登帝位,确实有着他独到的智慧。我们现在虽然无法亲眼见证刘邦的成长轨迹,但是却可以通过史书来学习刘邦的智慧,读史可以明智,并非虚言。

《资治通鉴》就是很适合学习历史的一本书,之所以推荐《资治通鉴》,倒不是说它比其他史书好,而是因为《资治通鉴》更适合现代人阅读。

因为《资治通鉴》不仅仅记录了史实,还包含了司马光的独到见解。这就使得某些晦涩难懂的史料更容易被我们接受,实在是学习历史的好选择。

当然了,由于古人写书多数都是文言文,想要看懂历史,还得先学习文言,这和我们学习历史的初衷不太符合。因此,我在这里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领衔主持,并集合了台湾27位著名教授,历时三年合译而成的。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力求还原《资治通鉴》的本来意思,不添不减,实在是学习历史的好选择。

这套书一套十本,只要元,十分值得购买。想要购买的小伙伴,只要点击下面的链接购买,就能拥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