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替问题在史书当中,都有着详细记载,相比较如今以科技文明,发扬国家文化的时代,被封建制度所统治的朝代,往往都存有极端的阶级矛盾。
所谓的阶级矛盾,其实就是两种不同阶层之间,在思维方式与观念产生,三番两次碰撞后,诞生的种种弊病,这无关乎于高低贵贱。
不同阶级之间由于生活环境,与处事风格的不相同,所以导致矛盾会随着时间的叠加,而成倍增加,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中屡见不鲜,历朝历代的当权者们,都曾因为阶级矛盾,而无比头痛。
用通俗的例子在讲解便是,农民口中何时耕地的事情,在王公贵族们看来只不过,是廉价的体力劳动,而反过来农民们在看到贵族们,平素只会舞文弄墨,也只会在心底吐槽,此乃不知现实的残酷。
所以接触的层次不同,就导致了看到的问题大不相同,只是看到贵族们手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农民们,心底自然也在向往此种生活,那么日积月累下,这种心态就会变为实际行动。
譬如迄今为止仍令,无数历史学研究者们惋惜的,陈胜吴广起义的失败,便是农民群体起义,当中的典型案例,只是陈胜吴广究竟为何失败,对此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中,一语惊醒梦中人。
01大泽乡起义身份决定上限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这则事件,事实上很多伟人,都加以了点评,但多数人还是认为,他们二位之所以,会以惨败告终,很关键的因素便是输在了,学识与眼界上。
并不是在诋毁出身问题,而是因为农民起义的成功率,的确要比王公贵族们反抗的成功率低很多。
身份的确无法决定,农民们未来道路的方向,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民群体起义后的发展上限。
虽说大泽乡那时候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曾鼓动了无数农民起义者们,心底的澎湃情绪。
可是当陈胜与吴广,手中权力越来越大之际,管理与用人甚至类似于,帝王平衡之术的种种观念,两人其实都没有,受到过正统的教学,一切只能靠实战中的摸爬滚打来获得。
但这么做乃是弊大于利,初期陈胜吴广的拥护者比比皆是,随意到哪一处地界,都能够招来一片叫好声,可是同时贵族们的军队,也不甘示弱。
一时间天下几分后,势力的混战导致土地,再度变得满目疮痍,但即便陈胜吴广手中的势力,在人数上很占优势,可惜的是两人都只看到了,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好处。
谁都想坐在权力顶峰之位,而下面的人也想借机上位掌权,而全军上下没有拧成一股绳的情况,就导致陈胜吴广那支队伍,开始军心涣散,未战先衰说的就是,那时候的他们。
很快大将军章邯,与吴广的队伍碰面,双方对决自然少不了,一番火花四溅,只是在前线英勇奋战的吴广,并没有料到昔日战友陈胜,为了揽权竟然策反了他的部下。
02巩固权力腹背受敌
随后吴广被部下杀害,但忙着巩固手中权力的陈胜,丝毫没有看到队伍已陷入,腹背受敌的境遇,四面楚歌之下,陈胜终于没了头绪,交战的关键时刻,吴广作为领军人竟意外丧命。
这对于军心是个,沉痛的打击,果不其然军心很快乱了起来,而军心一乱士兵们的战斗力,与专注性自然就会迎来滑铁卢。
至于陈胜在接连两次,痛失大军后,在起义军队中的威信,自然火速缩水。
彼时陈胜的处境,已是十分危急,原先与陈胜协商妥当,会于危险之时派兵前来支援,只是这也仅仅是他们对陈胜,开出的空头支票罢了,不久后手在一次意外交战中,陈胜在战场上丢了性命。
陈胜除掉吴广的时机太早,而且至今也有了不理解,为何在起义关键的时刻,本该一致对外,但陈胜却非要将吴广除之呢,原因相信熟读过司马迁笔下,史记的人都会略有耳闻。
历史中起义失败后,军队的残存人马,火速归降了秦朝,首领的结局也甚是惨烈,可见陈胜吴广的那句,至理名言在整起事件中,也左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但对此史记中,却是这样解答的,陈胜与吴广在在起义前,乃是各司其职。
相较于在交战方面,更为有优势的吴广而言,陈胜的优点显然是存在感太弱。
而且关键的一点是,虽说两人皆是农民出身,可是论人脉吴广,则要胜于陈胜几筹。
实力的悬殊使得,曾经因吴广才加入,起义军的势力们,事实上对于陈胜的尊重程度,根本比不得吴广。
其中被吴广牵入,纷争漩涡的势力,多数都以贵族旧部居多,贵族与农民之间,产生的阶级矛盾,并非是一个朝代才出现的。
封建制度下一个家族,若想要成为常青树,那么就要让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争气,但社会资源乃是有限的,自古以来寒门为何再难出人物,就是因为跨越阶层的难度,不论何时都令人望而生畏。
那时候的陈胜吴广,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当陈胜看到合作战友吴广,竟与贵族旧部们,关系匪浅之际,心中岂会畅快。
而且再加之吴广强大的人脉,给了陈胜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可见陈胜后面会除掉吴广,也是早就有迹可循。
03防人之心差几点原因
一是为了巩固在起义军中,他的地位与话语权,二则是因为吴广在贵族旧部中的威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的存在。
三来便是因为吴广,将行踪暴露得太过彻底,部下都能被陈胜策反,足以见得吴广的防人之心着实太差。
另外或许陈胜还有着,以吴广之死来替代,贵族旧部的想法,总之陈胜的野心,在吴广身亡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观点,其实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讲,也有着不低的借鉴价值,在社会上生存,首先要学会的便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同时亦不可锋芒太过。
凡事都会遵循,物极必反的定律,盛极必衰的道理一直适用,吴广被害是因为如此,但真正导致起义失败的原因,还是陈胜在战场中的大局观念太过浅薄。
或许若当时陈胜能够稳住心神,克制住心底的好胜欲,以及克服对于吴广产生的疑心,想必大泽乡起义的结局,也不会惨烈到不堪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