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大嘴读史
网络上有不少帖子,认为中国有史可载的最早的清官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西门豹智慧地处理民间“河伯曲媳妇”的陋习,被誉为我国古代十大清官之首。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提到的一名清官,要早于西门豹,这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相公仪休。
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鲤鱼,有人就送鲤鱼给他,他拒而不收。
人家就问,你不是就好这一口吗?公仪休回答说,就因为好这口,才不能收。
公仪休的逻辑是: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欠了人情。吃人的嘴短,到时候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会违法乱纪。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官也没得当了,人家也不会来送鱼了,自己的工资也没了,说不定连鱼也买不起。所以说,想吃鱼就自己去买,可以一直有有鱼吃。
很朴素的廉洁观。
公仪休还干了两件看起来很不可理喻的事情。
他吃了家里自种的蔬菜,觉得味道很好,就跑到自家的菜园里,“拔其园葵而弃之”。
他看见老婆织出来的布匹质量很好,就怒气勃发,烧毁了织布机,还把老婆赶出了家门。
脑子有病吧?
公仪休让人费解的举动,答案就在汉朝董仲舒给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
董仲舒认为,当官拿工资的人家,就应该只靠工资生活,不能和老百姓争夺其他产业,这样利益才能平均分布,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公仪休的观点是:如果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那么老百姓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呢?
这就是所谓的“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官吏与民争利,就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形成与加速两极分化,这对任何社会而言,都是危险的。
公仪休的举动虽然有些不近人情,很有些矫枉过正的意思,但出发点是好的。
现在的官员家属经商,和两千多年前公仪休的老婆织布种菜,其实性质是一样的。
当官不经商,经商不当官,这则寓言性质的故事,很有现实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