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白话版三国志,读史记的方式,读懂

李从悠 http://nb.ifeng.com/a/20190701/7506223_0.shtml

世人皆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不知陈寿的《三国志》。

没有《三国志》,《三国演义》便不复存在。三国时代的真相,正是《三国志》。

作为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凭借影响深远的史学价值和卓越文笔,《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这本中国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古代史学家、读书人、政治家、军事家必反复细读。

梁启超赞它:“真正之最低限度的必读国学书目之一”。毛泽东一生多次品阅、仔细批注,并从中悟出实事求是的史观真谛。邓小平通读二十四史,特别爱看《三国志》,反复看、观三国、知天下。“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警世良言皆出自其中。直到现在,邻国韩日仍非常追捧《三国志》,在企业管理、职场中运用其中策略才智。

毫不夸张地说,众人爱读《三国演义》,精英却更爱读《三国志》。

盛名如此的《三国志》,究竟与《三国演义》有何分别?为何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读通读透?

中国编史,看重史实可靠性、完整性、大局观。《三国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陈寿取材极精审,删去不可靠资料,对史料和人物不妄加评论和编写。他虽对蜀汉怀有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先主刘备、奇才诸葛亮的过失,反而以史家应有之义,记下刘备以私怨杀张裕、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陈寿如实地记录了鼎立的三国。在他笔下,三国其实是地位相同的。如此远见卓识,非一般记史者所能比。

《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志》,但所述故事七分实三分虚,人物渲染不讲究史家的严谨,容易带上罗贯中本身的价值立场。罗贯中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陈寿却是一个“良史之才”(唐·房玄龄语)。要懂三国史,必须看《三国志》。

文字功力的厚薄,不在于能否洋洋洒洒,而在于仅二三字却有拨千斤之力。陈寿的《三国志》便是如此。作为中国纪传体史书代表作,它常用最简洁的文字,写出传神如在眼前的人物。

《周瑜鲁肃吕蒙传》中,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一个细节,曹操在那瞬间的心情一览无余。刘在曹心目中的分量、搅动时局的地位可见一斑。《先主传》中,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刘备应对之快、韬光养晦之策,令读者叹而默然钦佩。

论历史真实性与史学价值,《三国演义》远不如《三国志》;

论叙述手法之高远和力道,《三国志》不输毫厘。

作为一部常人往往以为枯燥的史书,《三国志》却是文质兼得,形式与内容相当。

三国演义为章回体,而《三国志》为纪传体,篇篇人物故事串联起浩荡三国风云。多少风流名师、果决君主、勇猛将领……无不在一二句中,栩栩如生,影响深远。

难怪,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学论作《文心雕龙》中,刘勰评价:“文质辨洽,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

此句一处,可谓盖棺定论。

作为古代史籍,陈寿的《三国志》,相比文白间杂的《三国演义》,在阅读理解上,对于现代人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我们甄选这套《白话三国志》,是中国首部白话版三国志,十二位教授精心合译,确保你读《三国志》时轻松好读。

好读又权威,是这套书的最大特点。为普及三国正史,著名学者王静芝,带领台湾辅仁大学的十二位文学教授进行翻译,历时3年方成。出版后更深受大众喜爱,在台湾畅销数十年。

◎书中文白俱全,一字一句对应,非常方便对照。

◎译文信、达、雅,忠于原文之余,韵味悠悠。

原文: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译文:若是先生一定要说贤愚不相为谋,有意和我们划清界限,我只有固执着这份勤恳的心意,却不敢期盼先生勉强屈就的。

简短几句,诸葛亮的征贤态度、以及对杜微的惜才之心都翻译了出来。平日里可一边读原著,一遍读白话译文,直观了解三国风云时,还可增添古文修养,锻炼语感。

△插图余张,精彩迭出。

只要读过这套《白话三国志》,绝不会落下《三国志》任何一处精华。

每篇传记篇幅极短,十五分钟便看尽英雄一生。

一个月就读完一百年,知晓中国人都挚爱的三国风云时代。以史为镜,以人物为光,折射出纷争中暗藏的处世之道,从而清晰映照当下的路

三国志书籍正版全套原著白话文注释淘宝¥98¥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