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两朝都是中国封建王朝极其重要的王朝。因为秦朝开辟了中国的封建王朝,使得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但是秦朝存在的时日甚短,仅仅十四年而已。
而汉王朝则是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础,本身有了前朝秦朝的制度作为基础,又吸取了前朝的经验,于是在富饶的中原土地上繁荣昌盛,一直存在了四百多年,甚至现在中国最大的民族仍然叫做汉族,以此可以看出汉朝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
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位都开创了难得一遇的盛世,都是具备雄才大略的帝王,但是两者却开创了完全不同的局面,那究竟是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秦始皇一统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状况,成为一代大帝,汉武帝开创了王朝的太平盛世,王朝延续了几百年,两位千古大帝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在南北朝时期,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写道: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这是“秦皇汉武”一词首次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位千古大帝首次在古籍中被相提并论。在诗作《沁园春·雪》中也有提到秦皇汉武,从中可以看出后世经常把秦始皇和汉武帝放在一起比较。
那为什么后世习惯于把秦始皇和汉武帝放在一起比较?首先因为汉朝紧随秦朝其后,两个年代相近的朝代自然会被后世拿来频频比较,希望可以以史为鉴,吸取两朝的经验教训。
虽然是两个朝代,似乎是两个不同的时代,但是其实秦始皇和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不过相差三岁而已,两个朝代的时间间隔实在是很短。
再者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一代大帝,秦始皇终结春秋战国长达几百年的分裂状态;而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的发展达到顶峰时期,并且在战场上也几度大败匈奴。
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修建了长城,为中国历史画上新纪元;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却和匈奴交战四十余年。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秦始皇和汉武帝之间的相似之处,都是穷兵黩武的千古大帝,但是却让自己的后代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位创立的王朝不过二代而亡,另一位成功开创了王朝的太平盛世,王朝就此又延续了几百年。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性和相似之处才会后世的学者对于这两位大帝如此好奇,希望通过对两位的比较来探讨秦朝灭亡的深层缘由和汉朝繁荣昌盛的秘诀所在,以此来对后世的国家统治提供更深远的启迪和思索。
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神定位,以威德治天下,使得统治者失去民心,秦始皇“煌煌上帝”的身份定位促使秦朝二世迅速走向灭亡
后来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的“皇帝”称号来源来自于“煌煌上帝”,这就是说秦始皇认为他自己就是神,是世间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拥有神格的,他对于自己的定位是“煌煌上帝”。
在《史记》中曾经提到,秦始皇羡慕“真人”,因此称呼自己为“真人”,这也可以佐证在秦始皇心目中,自己就是神仙,就是天神定位。
正因为秦始皇拥有高人一等的身份认同,因此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不同于汉朝以及汉朝之后的皇帝的。
在秦初,秦始皇平定天下之际,他对于自己的功绩十分自豪,认为自己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几百年的暴乱,足以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甚至在《史记》中有记载: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即秦始皇认为他不把名号改为“始皇帝”就无法表现出其成功之处。当然秦始皇的功绩是无法抹杀的,但是从他的此番言论也可以表现出他的极度自信,要用前所未有的皇帝称号来称颂他的绝无仅有的地位和功绩。虽然只是改名号这样的小事件,但是也可以解读出秦始皇傲世天下的价值观取向。
早在西周时期,王朝就开始实行“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制度,即在先王死后,其子孙后代或者臣子对于先王生前的功绩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但是秦始皇就直接废除了这项制度,因为他认为臣子或者后代不能评价他的功绩得失,这项制度在秦朝时期就直接终止。
从这其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强烈思想,并且间接可以看出他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神,任何人是不可以评判他的。
与此同时秦朝实行的是法治,运用的商鞅和韩非子治理国家的思想,他们主要讲究以“霸道”治天下,因此秦朝治理国家的核心元素价值取向是“威德”。
那么究竟何为“威德”?威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霸道气势,体现的是秦始皇自身和其功绩的威风和威望。第二个方面就是秦朝实施的严苛暴虐的政治法令。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秦朝成业于威德,但是同样也失败于威德,威德使得秦收服六国,但是也使得秦失去民心,让百姓揭竿而起。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威德统治也是来源于秦始皇对于自己“煌煌上帝”的身份定位。因为秦始皇自满于自己的天神地位,因为想要以自己的威望和气势来统治国家。
在秦始皇建立国家之后,曾经多次巡查,在各地刻石立碑想要歌颂秦朝的威德,而其中的碑文部分大多是描述皇帝之威望,四海必须臣服之意,比如““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此类语句。
在《史记》中曾经描述了阿房宫的盛况: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无论是那些对于秦始皇功绩的大肆宣扬还是修建规模宏大的宫殿,这些都表达了秦始皇对于自己天神地位的自居,对于自己至尊的身份认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所有的权利都是集皇帝于一身,自然丧失了一个健康的反馈机制,那么皇帝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汉朝实行孝道,统治者认为自己是“神”的代理人,将“天”置于君王之上,“真命天子”的身份定位有助于王朝的延续
上文曾经说到,秦朝废止了谥法制度,但是等到汉朝,谥法制度又重新得以建立。
在《汉书·惠帝纪》颜师古曾经作注:
“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
汉朝的皇帝都有谥号,同时从汉惠帝之后,皇帝的谥号中都有“孝”字。这是出于两点缘由,其一是汉朝的皇帝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继承祖宗遗志,能够坚持慈惠孝亲的传统,将刘氏王朝延续下去,能够千秋万代。
另一方面因为秦朝实施威德,这使得人们怨声载道,因此汉朝反其道,开始实行孝德,以孝义治天下。
而实行孝德,重视孝道,这就是汉朝统治者“人治”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们并没有把自己摆在最高的位置,甚至是高于天的位置。
和秦始皇的定位相反,他们不认为自己是“神”,他们认为自己是“神”的代理人,是因为仁德而得天下,从而治天下,是天命所归。
汉武帝虽然热衷于开疆拓土,但是他依旧十分重视孝德。而也是在汉武帝在位时,才能让儒家取得“独尊儒术”的至高学术地位,而儒学也是重视仁德和孝德的。
因此汉武帝的价值取向与秦始皇的不同,而汉朝的统治也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汉书》中曾记载了汉武帝的诏令:
“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在这其中足以看出汉朝对于孝德的推崇。武帝在位期间,曾经大力推崇孝顺长者的道德标准,推行儒家礼乐制度,推行乡间的教育,对于孝悌进行奖励和嘉奖。
因为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深刻教训,汉武帝不仅确定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并且采纳了董仲舒的天人关系学说。这是为了摆脱秦朝威德统治的阴影,否定了秦朝严苛的法制,转而信赖德政仁政。
在确保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同时,把“天”置于君王之上,表明君王都是“真命天子”,是天的选择,同样天也是君王的监督者。
这一方面确立了君王即位的合法性,同时摆明君王必须实行仁政,否则天将会降下不详的征兆来昭示皇帝的过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形成了一套更加健康完善的皇权体制。
结语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两位大帝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却引领了自己的王朝走向了不同的路径,其根本缘由在于“煌煌上帝”与“真命天子”两种身份定位的不同。
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神,是“煌煌上帝”,因此极度自信,集天下权利于一身,却并没有健康的反馈机制,只是凭借自己的威权而严苛地治理天下,那么皇权机制自然是僵化缺乏弹性的,很容易就走向灭亡。
汉武帝虽然也热衷于战争,却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用德政仁政,并且认为自己是“真命天子”,让自己被“天”制约,建立健康的反馈机制,因此皇权得以长久地延续下去。
参考历史文献:
《汉书》
《史记》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