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被宫刑?主要跟两个男人有关
一.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
大家都认识司马迁吧,说起他的名字,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过的,他是史记的作者,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多年的历史。连鲁迅都对这本书评价很高,即“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充分说明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那么司马迁是怎样一个人呢?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陕西。22岁就游学于全国各地长达两年,大大开阔了眼界。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在父亲指导下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从小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司马迁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身体跟灵魂一直在路上!后来子承父业,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公元年,汉武帝巡行封禅,十八万骑兵浩浩荡荡随行千余里,场面巍为壮观。原本司马谈也是要随行的,但不幸重病,不得不在家养息。于是司马迁代替父亲跟随汉武帝出巡,并在洛阳见到了病入膏肓的父亲,父亲对他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意思就是,我离世后,你不要忘了我所著作的东西,要孝敬父母忠于国君并成家立业。
司马迁看着临终前的父亲,郑重立下誓言,余生一定把父亲编排过的传闻完整书写下来,绝不懈怠。就这样,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洛阳相会成父子的生死之别。而父亲的嘱托也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的自序里。
司马迁为人正直,直言不讳,他上任以后全身心撰写《史记》,兢兢业业,这样的人本应仕途顺坦,没成想世事难料,一场大祸即将来临!公元前99年,历史上著名的李陵事件发生了。
这一年,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去攻打匈奴,李陵随之。李陵带领五千辎重步兵不幸被匈奴八万大军所围,血战八天,斩杀匈奴过万,但由于得不到部队后援,粮草用尽,终被俘。原本汉武帝希望李陵战死沙场,守住汉军名节,给他追封官爵并厚葬。不料他不仅没死,还投降了匈奴。汉武帝雷霆大怒,觉得这样非常丢汉朝颜面,还影响军队士气,文武百官一律趋炎附势表示赞同。司马迁眼里,李陵孝顺母亲,有情有义,经常奋不顾身为国办事,是一个大才。司马迁替他感到不平,站出来为李陵说话,认为李陵只带了步兵,杀掉了匈奴1万多人,就已经立下功劳,在救兵未到、走投无路时,奋勇杀敌,最后投降一定是想要保存性命再伺机逃回国。而汉武帝根本听不进这种话,当即勃然大怒,认为是在替李陵狡辩,于是将司马迁关了起来。
就这样,司马迁开始忍受监狱里的种种酷刑,体会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生不如死。但是他没有屈服,在狱中一直告诫自己没有错。不久,有消息出来说李陵带着匈奴攻打汉朝。汉武帝相信了,并处死了李陵家人,司马迁也遭了殃。
汉武帝觉得,你当时为李陵辩解,现在打脸了,你就是同党,要判死刑。于是汉朝的两种死刑摆在了他面前,一种是五十万钱赎罪,一种是受腐刑。司马迁家境并不优渥,拿不出这么多钱,他对腐刑也接受不了。于是他想到了死,但是他想到自己一直致力写作的《史记》还没有完成,所以忍受了腐刑。就像曾经的很多名人一样,虽然身体残缺,但身残志坚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二.《史记》中汉武帝不为人知的一面
毫无疑问,汉武帝一生非常伟大,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巨大成果,政治上也也有突破,是中国第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儒学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功劳不可小觑。汉武帝在位期间,面对匈奴的挑衅,刚开始采取了求和的方式,但是后来随着国家的壮大,汉人不再被匈奴侵略,无数将士和人才辈出,例如霍去病、卫青等。在这些人努力下,匈奴被彻底击垮。
除了这些,汉武帝还十分珍惜人才,在汉朝积极开创和西域的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后来颁发的罪己诏也忏悔了自身的问题,勇敢承认自身错误,这种勇气是值得学习的。汉武帝晚年虽然有些昏庸,迷信长生不老之术浪费人力物力,对中国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依旧很多人觉得他是千古难得的好皇帝。
当代人评价他时,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他是千古一帝,一种认为他穷兵黩武,导致西汉后期产生颓势,还觉得他为人残暴,负面影响更多,而司马迁就认为他是这样的人。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史学家评价一位人物时,经常是站在中立的一方,比较客观。司马迁在史书上对汉武帝评价大多是穷奢极欲,政法苛刻,常年征讨四方,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最后还引起农民起义。可以看出司马迁虽然对汉武帝的功绩有所肯定,但依旧直言不讳批评了汉武帝。作为一个记录者,实事求是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司马迁被人推崇的原因。
小编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具有实录精神,说明他真正在为历史负责,不弄虚作假,给后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面目。他书写的每一个人物事件都是经过大量研究的,做到与史实最大相符。这样的态度就是一个历史记录者最该有的科学态度。
对于汉武帝的缺点,司马迁也揭露了,不知有没有加入个人情感因素,毕竟汉武帝对他使用了屈辱的宫腐之刑,这是对他人格上的侮辱。所以,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