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某个深夜,一个人影鬼鬼祟祟地摸进开封市某小学,他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无人之后,一头扎进学校废墟里,在里面扒拉了半天掏出一堆东西揣进怀里,最后贴着墙根溜之大吉。此人就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他偷走的是一套书,一套《史记》。
那时正是10年动荡时期,他任职的学校有许多典籍都被销毁,王立群看着越来越空的图书馆心里简直在滴血。可当时他的家庭背景不太好,这个时候是坚决不敢出来挑事的,因此也只能默不作声看着这一切。当一次活动结束后,王立群偶然之间发现销毁现场的灰烬堆里好像有一套《史记》损失还不大,因此就起了“抢救”的念头,等到大半夜偷偷从家里跑出来,把这套书带了回去。
由于时期特殊,王立群也不敢把这套《史记》随便亮出来,只有等到夜深无人的时候才会取出来自己读,而且为了尽量减少它的出场率,王立群干脆把心一横开始背诵史记。
恢复高考后,王立群很快考上了河南大学的研究生,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开课的第1讲就是《史记》。王立群成了一个研究《史记》的专家,之后还受到央视的邀请登上《百家讲坛》节目给大家讲课,这一上就是13年。之后又围绕着《史记》开发出了一系列《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大风歌》之类脍炙人口的作品。
至于最开始被王立群从废墟中抢救出的那一套《史记》更是不知道被他翻过多少遍,说是陪伴了王立群一生也不为过。王立群表示:“常常有人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却认为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
和同为《百家讲坛》明星人物的易中天老师不同,王立群从小家庭条件又不怎么好,8岁就开始操持家务,13岁就勤工俭学,一周里能有一半时间用来读书就相当不错了,剩下一半全都在打工。年参加高考之后,本来能考一个好大学,但却因成分问题落榜,好不容易等到恢复高考又因为之前考过一次失去了资格,只能跳一级报考研究生,结果考的还不是俄语是英语。
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让王立群读懂了司马迁的《史记》,让他能与历史人物进行跨时空的沟通,让他的所有作品都饱含血肉和深情。
在接受《解放周末》记者采访时王立群说:“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得从娃娃抓起,我教了50多年书,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少一套能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连贯下来的系统性读本。”王立群老师5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是博士生、博士后,他教了个遍,因此在这方面他是极有话语权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而更幸运的是王立群还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他一直在为弥补这个漏洞呕心沥血的工作着。
终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一套《王立群历史文化全集》出版了,这一套书是王立群的心血之作,包含了他的“读史记系列”、“读宋史系列”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刚一推出就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出版当年销量30万册。
王立群说:“在年轻人的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如此一来这些年轻人以后无论去往地球上的哪一个地方,他的生命底色里都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就是鼓舞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