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刺杀赵王都失败,赵国人却为他流泪,他

导读:本章为《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的内容,所要阐述的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之一——豫让,在这个人物的背后是悲壮的侠义精神以及风云变幻的历史过往。自公元前年智氏灭亡之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晋国王室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仁义尚存”的春秋时代马上就要结束,伴随着“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战国七雄”即将成为天下新的主宰者。城头霸王旗已然变幻,无数的王公贵族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成为荒烟蔓草中的齑粉,而刺客豫让这个小人物却奇迹般地为后人所铭记,他的事迹在华夏大地上流传了年,人们热切地称他为——无双国士!

青史沧桑而沧溟浩瀚,翻开这尘封已久的过往,或许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何豫让这样一个底层的小人物,能够千百年来为人们称赞不已。或许,他身上所传递的不仅是消失已久的侠义精神,还有这人世间恒久的人心光辉——粪土万户,情义千金!

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

“我是一个失败的刺客”

公元前年,周朝诸侯国之一的晋国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动乱,韩、魏、赵三家公卿势力联手消灭了智氏,智氏族长智伯(荀瑶)的头盖骨被赵襄子(赵无恤)做成了酒器,从此以后晋国的这三家公卿完全掌控了大局,晋国的国君已然沦为了毫无大权的傀儡,王室的势力已然名存实亡。

作为胜利的一方,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三人好不得意,他们不仅痛快地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还将智氏全族屠戮殆尽,智氏的家臣们纷纷地逃散出去。一时之间,整个晋国都闹得人心惶惶:“赵襄子大人要追杀智氏的家臣啦!”城头的大王旗已然变幻,智氏的家臣们也是毫无办法,要么就逃到别处,要么就归顺到韩、赵、魏三家的麾下,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在匆匆赶路的逃亡者中,有一个人显得格外不同,他的眉目紧蹙着,似乎在决定着什么重大的事情。“豫让,赶紧走吧!”身边的人催促着他,他们似乎只记得逃亡了,仿佛智氏的过往已然与他们完全无关。

这个叫做豫让的男子,随着众人一起逃亡到了山里,他们决定从此以后隐姓埋名,为的是躲避赵襄子等人的追杀。“我还是要回去!”豫让突然说道,“我要为智伯报仇,杀了赵襄子!”他的话犹如炸雷一般,身边的人都呆住了,随后又戏谑地笑了起来:“一朝天子一朝臣,智伯他已经死了,他的族人智果都不想为他报仇,你一个外人凑什么热闹呢?”豫让只是孤身向外走去,留给身后的人一个清冷的背影。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豫让在走了几步之后,突然大喊一声,随后便消失在了莽莽山林之中。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但毫无疑问,豫让的第一次刺杀行动失败了,赵襄子在如厕之前发现了他。但是豫让并没有死,赵襄子放走了他,只因为他是一个忠义的家臣。

“我把你家主公智伯的头颅做成了酒器,是因为当年他羞辱于我,你今天要杀我,我不但不怪你,反而很欣赏你的勇气和忠诚。你要是愿意留在我手下做事,我很欢迎;你要是不愿意,那么我让你安全地离开!”赵襄子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对这个青年很是欣赏。

豫让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豫让这样想到,“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即便是如此,他还是想着为智伯报仇,于是在豫让的脑海中,酝酿着一场更大的计划。

一场更大的刺杀计划

豫让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赵襄子的王宫,他来到一家旅店做暂时的休整,一场更大的刺杀计划就要上演了。

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

没错,这就是豫让的新计划,他买了有剧毒的生漆涂遍自己的身体,很快,他的身体便开始长出了令人恶心的疮癞。想当初在智伯帐下为家臣之时,豫让也是鲜衣怒马的翩翩公子,但现而今的他,一走到大街上便招致行人的鄙视与责骂。

豫让丝毫没有觉得不快,他的内心反而充满了喜悦,因为他觉得自己伪装得很成功。“要是我的声音被人听出来怎么办?”他这样想着,越想越觉得仅仅是毁容还不够,自己的一切特征都要毁掉。于是,在反复思量之后,豫让做了另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吞炭!

炭,粗粝而不可食,豫让吞下它们是为了让自己失声。在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豫让终于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声音,他彻彻底底地成为了一个容貌丑陋的陌生人。为了检测自己的成果,豫让来到了大街上乞讨,来来往往的行人从他的身边路过,但是没有人能够认出他——豫让,原先智氏府上的座上宾。有人可怜他,问他是哪里人,家在哪里住,豫让也只是摆摆手,咿咿呀呀地指了指自己的嘴巴,于是那人便留下一点钱走了:“唉,可怜的一个哑巴!”

在某一天的清晨,豫让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他的妻子。她就从他的身边走过,但并未认出这个丑八怪一般的哑巴,是自己的丈夫豫让。豫让想哭又想笑,他咬了咬牙,然后低下头任由那个人从自己的身边走过去。

“你知道吗?听说赵襄子大人这几天就要出游了,到时候一定要看看这位大人的模样!”街上的行人波澜不惊的话,却使得豫让心中似波涛一般翻涌——他的机会来了!

第二天,豫让出人意料地并未去街上乞讨,而是去见了一个故人,那是他当年共同在智伯手下效力的同僚。豫让来到友人家时,遭到了友人随从的驱赶,“哪里来的要饭的,躲远点!”但原本表情平静的友人,在看到这个半人半鬼的乞丐之后,突然就哭了起来。

“你不是豫让吗?”

“我是!”

“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

一番对话之后,豫让转身离去了,友人并没有挽留他,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愿他——其实,谁又不想为自己的主公报仇呢?只不过,人总是把自己的命看得更重要罢了,能够舍弃一切羁绊的人总是少数。

豫让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唯有等待赵襄子出游了。而这一天,很快就来到了,这是一场感动千年的伟大悲剧。

虽败犹荣,国士无双

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

豫让就这样死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轰轰烈烈,因为他实在算不得什么出色的刺客。

“豫让啊豫让,我已经放走你一次了,为什么还想着要杀我?”赵襄子这次生气了。

“因为你杀了我的主公,还拿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我不能忍受你如此侮辱他!”豫让用沙哑的声音说道,近乎于唇语,但周围的人却听得一清二楚。

“豫让,据我所知,你并非只侍奉过荀瑶一个人,你先前在范氏、中行氏两家都做过家臣,为何单单对智氏如此尽忠?”

“范氏、中行氏都是以一般的礼节来对待我,故而我要以一般的礼节对待他们;而智氏智伯却以国士的礼节来对待我,我必然要以智氏国士的身份来报答他。作为人家的国士,难道不应该以死尽忠吗?国君的尸骸遭到了侮辱,难道不应该为此报仇吗?”

“豫让啊豫让,我敬佩你的为人,但我之前已经放走你一次了,我今天必然不会再放过你!这是我为人的准则,但无论如何,我都从内心深处敬佩你!你虽然没能杀死我,但是你已经尽心尽力了,天下人都会感念你为智氏所做的一切,你的声名将从此远播!”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豫让就这样死了,他死的这一天,整个赵国的忠义之士都为他流泪。

豫让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战国纷飞的时期,人人都朝不保夕,家国被灭是相当正常的事情。在各个卿大夫家中做家臣的人们,更多不过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聚集,一旦君主或是卿大夫遭遇不测,这些人自然而然就要做鸟兽散,就好比智氏的家臣们纷纷出逃一般。

人人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切不过是逢场作戏,但只有豫让当真了。或许,他在中行氏和范氏那里郁郁而不得志,而智氏智伯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尊重与礼遇,这是底层出身的他感念不已的原因。毫无疑问,豫让是一个相当蹩脚的刺客,或者说他几乎没有任何行刺的行为,他是古代四大刺客中最“蠢”、最“笨”的那一个,但是他虽败犹荣。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仅此一句话,豫让这个失败的刺客,便可以称得上“国士无双”!“其为后世之鉴,岂不昭昭也哉”,这便是年前的侠义之士,这便是中华民族永恒不灭的血脉精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