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风云之际会,传名臣以谋篇

本文转自:山西晚报

《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滕非著   现代出版社   该书以北宋端拱至皇祐年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为线索,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吕夷简、韩琦、富弼等诸多著名历史人物间的交集为视角,以《宋史》《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为依据,用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6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分为《风云际会》《波澜壮阔》《忧乐人生》三部。   近日,由滕非创作的《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第一部《风云际会》出版面世,着重讲述了与范仲淹同时代的五位名人,他们分别是晏殊、王旦、欧阳修、吕夷简、韩琦。这五个人均为朝廷重臣,都深刻关联并影响着范仲淹的人生。他们的出场,构成了主人公出场前气势如虹的风、雷、雨、电、雹。这一讲述既描写了人物,又交代了背景,写法新颖,别具一格。   客观地说,为范仲淹作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北宋本身就是一个名人云集、星光灿烂的大时代,范仲淹更是出色。他文武双全,三进三出,忧乐人生,举世敬仰。为范仲淹作传记,等于同时在为政治家立传、为军事家立碑、为文学家立言、为思想家立德,其难度可想而知。另外,范仲淹本身就是一座富矿,不少人都在开采,近年来相关著作及评介文章不在少数。因此,能写出新意并脱颖而出很不容易。它既要巧妙构思,独辟蹊径,又要文史并重,自成一体。令人高兴的是,滕非近年来孜孜以求,将这些都一一做到了。   为历史人物写传,重在引用史料。范仲淹生活在年之前的北宋。正史、野史、后人著述多有记载,有一些甚至还存在争议,比如出生地。作者在第一部中虽然尚未重点描写,但已初露端倪。特别是从五大人物的记述中已经涉及到了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吏治、民俗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以《宋史》《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为主要依据,围绕着范仲淹的人生沉浮,以五大人物以及范仲淹的早期生活为横断面,从容不迫地展示了北宋端拱至皇祐六十年的历史纵深。涉猎广博,内容翔实,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文史兼备,笔法灵动。比如,开篇为衬晏殊之奇,先写其弟晏颖之神,少小成名,十五岁获赐进士,十八岁即蜕化离世。作者先摘录《临川县志》晏颖闻诏仙逝记载,又引其先祖关于两条白鳝的传说来预言二兄弟的结局,再用晏颖死前似真似伪的两首绝笔诗做验证,最后落在真宗皇帝御赐“神仙晏颖”题字上。虽着墨不多,但天才少年晏颖跃然纸上,将比神仙还神的晏殊衬托得越发神奇。   虽然这是一部史传文学,但作者既不堆砌史料,也不囿于史料,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具有鲜明的个人书写特征。   一是对历史事实的个性化表达。作者对史实的处理,通常省略过程,不赘述细节,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重点记述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后果和影响。一般人所津津乐道的发生过程,往往被他轻松略过。他的笔触经常在对人与事的评价分析上流连忘返,引导读者总结得失,升华认识,以达到借鉴学习的目的。二是对历史人物的个性化评价。五大风云人物流光溢彩,丰功伟绩,日月同辉,但作者却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书写他们的苦乐年华,利用当代人的视角辣评他们的所作所为,功是功,过是过,好就好,坏就坏,尴尬即尴尬,得意即得意,呈现给读者的都是立体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三是语言风格的个性化体现。作者的语言不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跳跃性非常强,而且夹杂了不少当代流行语。既诙谐幽默,又灵动畅达,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第一部《风云际会》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以晏殊、王旦、欧阳修、吕夷简、韩琦五大名臣为核心,旨在铺叙范仲淹出场前的历史背景,几乎没有范仲淹。这种结构布局很大胆。为范仲淹作传却不见范仲淹,扑面而来的却是五大高山般的人物,个个御风携电,搅动大宋风云,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其实,此时虽未写范仲淹,范仲淹却无处不在。五个关键人物如五条大河,看似互不关联,最后都交汇到一个人:范仲淹。这种反复铺陈的描写,跌宕多姿,为范仲淹的出场造足了势,激发了读者强烈的期待心理。   五个人物堪称五部列传,精心结构,自成春秋。第一部写晏殊,用倒叙之法,先从其病逝入手,之后再转入正叙,追述神童起家,渐入佳境。第二部写王旦,仍从晏殊之死引入,绕道王姓起源,拉近后竟是要给已逝去三十八年的王旦立“宰相碑”,皇帝御赐“全德元老之碑”,并诏命大学士欧阳修写碑铭,借此引出风云人物王旦。第三部写欧阳修,入题竟是如此文坛大咖欣欣然举荐无名之辈王安石被拒的尴尬事,把宗师领袖欧阳修的绝世英名一下子燃爆了。第四部写吕夷简,一句“小吕缓缓地从午后的阳光里醒来”,把人一下子带入了西溪梦回、牡丹花开的浪漫语境,从此紧扣栽花养花梦花写花线索,展开了吕夷简艰难曲折的进阶之路。第五部写韩琦,标准的高富帅,一路精进,直达完美人生。五个系列,各具匠心,精彩纷呈,蔚为大观,而彼此之间又不乏交集。   如果说史料的选择解决了写什么?那么,怎样写才是考验一个作家的重中之重。这部人物传记,在叙述方式上又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因事命题,长短自由。翻开第一卷《风云际会》的章节目录,会发现,其每一章的题目都是整齐的四字句,而每一章下的小标题则不局限于此。有的是四字句,有的是三字句,有的是二字句。其之所以如此,或是出于以事记人的需要,而这小题目则是对所记之“事”的精炼概括,或是取自固有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是取自作者对人物的褒贬。而这些长短自由的小标题,既起到了勾连人物生平事迹的作用,某种意义上也起到了导读的作用。   二是叙议结合,论赞有声。作者常将自己的思考、评价、结论,交织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述之中,形成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的独特叙述方式。其对于掌握的史料,进得去,出得来,既占有史料,又不拘泥于史料,能够做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这种叙述者声音的存在,颇有宋元话本的书场效应。他就像一个熟悉各地风景的导游一样,既介绍风景,又评判风景,其最大优点是消解壁垒,起到了导读作用。毕竟北宋距离今天已经一千多年,时代背景的差异,不免使读者有历史的陌生与隔膜之感,而这种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陌生之感。其实,从《左传》的“君子曰”,到《史记》的“太史公曰”,都是作者论赞形式的主观流露,区分只在量的多寡而已。   三是人物叙写,参差互见。不论是以人记事,还是以事显人,都巧妙地用到了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首创的叙事写人的方法,其作用,一方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与累赘,又照应了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完整。本书撰写的是真宗仁宗时期的大宋历史,相关人物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这个时期相同的一些事件,如庆历新政、景祐党争、执教兴学、戍边御夏等。对撞车内容,作者错角度,巧取舍,善选材,文义互现,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滕非并非专业作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坐下来,著述这样一部百万言巨著,实属不易,也难能可贵。因《范仲淹传》第一部刚刚出版,我们尚不能窥整部书全貌,上文评介或定位不准,概括不全,其有失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所以,非常期待后续书卷的出版。

李英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