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前年—约前87年)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一、不知此人,视其友。
司马迁在《张释之冯唐列传》中给予引入。大意是说,假如不了解某一人,只要看一下他所交往的朋友便可知一二,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朋友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交友者的思想品德以及为人处世准则。
二、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获得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就昌盛,丧失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就覆亡。
三、以支配权合者,支配权尽而交疏。
这话出自《史记·郑世家》,由于势力和货财交往的人,一旦势力货财消退,交情就生疏了。指建立在私立基本上的联系最不可靠。
四、经常思索义无反顾,而殉国家之急。
选自《汉书·司马迁传》,一个人,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可以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甚至不在意自己的生命。
五、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该语出自司马迁写給友人任安的回信《报任安书》。信中,司马迁以极其气愤的心情,申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心灵的无限痛楚,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主要表现出了他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这话意思是说,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五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意想不到。后世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能,就能做出意想不到的业绩。
七、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
尧虽然贤明,却未能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大业,在获得大禹以后全国各地才得以平静。况且要想发扬圣贤的优良作风,只在于挑选和任用将相啊!
八、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屈辱者勇之决也。
善于加强个人修养,智慧就聚于一身;品德高尚,是“仁”的起点;正当的取予,是推行“义”的根据;懂得屈辱,是勇的标志;
《史记》是掌握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让人们不仅掌握历史,又掌握人心,更能获得处世的智慧。
很多人认为《史记》严肃枯燥乏味,其实它和小说一样生动有趣,情节丰富。
只是,时隔余年,今日大家要读《史记》原著,不精通文言文是很难解释的。因此,可以先读白话本《史记》,然后再读原著,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这套书可以说是白话本《史记》中的精品,已畅销数年之久。《史记》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读完后,你会明白:成功需要智慧,沟通需要技巧,处事需要谋略,人性是不能违背的…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兴衰成败,也隐藏着无数兴衰的原因、成败的秘密和可以吸收借鉴的智慧,让我们少走弯路。
本书对《史记》全文进行了白话翻译,并通过分段原文、分段注释、整卷翻译等方式,满足不同阅读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本书译文忠实于原文,其文字流畅优美,深得“信、达、雅”之要旨。文章不失原文意味,白话让你更容易读懂《史记》之精华。
小说的笔法,人物传记的思路,读起来轻松,一篇短文,便将一个人的人生故事说完,并了解所处时代的历史。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一定要知道世界有多大。《史记》就是这样,它打开了你的历史视野,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