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籍贯北宋时期陕州夏县人,于年出生于光州光山县一个仕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司马池在当地做县令,为了纪念此事,便给他起名为“光”。虽然司马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他父亲的家教很严,从不纵容溺爱,并十分注意全面培养他的情操和性格,还经常讲些少年有为的人勤奋好学的故事给他听。
在司马光刚开始上学读书时,表现并不突出,但他十分勤奋,能吃苦,往往是同伴们都背熟功课玩耍去了,他还在那儿慢吞吞地苦读死背。虽然他刚开始是理解的不快,但等他真正地理解了,便很快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司马光很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他7岁那年,当他和几个小伙伴正在一起玩得尽兴时,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一口盛满水的大缸里,很快便被水淹没了。见此情景,别的孩子都吓呆了,司马光却灵机一动,搬起石头向大缸砸去。一下、二下,坚固的大缸终于被砸破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被淹的小孩得救了!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的父亲很喜爱司马光,每每外出,总把他带在身边,而司马光也乐于随父亲访古探奇、了解民情,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社会知识。
依照北宋的惯例,在15岁的时候司马光得到了一次补官的机会,但他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堂兄。可不久,他又获得了名作监主簿的小官的机会,主管土木工程和营建。靠父辈的地位恩补入仕,在司马光看来,毕竟不是件多光彩的事,他也不甘心一直这样过着极其平庸的生活。20岁时,司马光参加会试,进士甲科,从此走上了仕宦之途。后来,他曾在华州和苏州做过判官。由于父母相继过世,他便离职回老家服丧。在闲散的乡居生活中,除了读书习文以排遣悲伤和寂寞外,他还常到百姓中间,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常深切地为百姓的艰难处境而忧虑。由于官职低微又服丧在家,他只能把这一切都深埋在心底。25岁的司马光再次上路,先在滑县作父母官,不久又调到京城开封,先后担任大理寺丞、馆阁校堪、同知太常礼院等官职。虽然这些官职并无多大实权,却是他了解国情、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尤其是馆阁校堪一职,负责编校图书典籍,给司马光提供了翻阅朝廷密阁所藏图书的机会,对他后来研究历史极有助益。
司马光在他父亲的生前好友庞籍丞相的提携下,步步高升,思想上也逐步走向成熟,而在学问上,他更是饱览群书。因此,司马光能把先贤的治国之道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不幸的是,就在司马光人生得意之时,庞籍丞相因别人的诬告而被撤掉了丞相职务,司马光也跟随他到郓州当典学,后升为通判,考察全州的官吏。在嘉佑二年,已38岁的司马光再次进京,官职不断更迁,3年后,提升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而谏官的职责就是批评君臣的过错,挑剔朝政的失误。已步入中年的司马光,开始走向成熟。他指点江山,谈古论今,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仁君身上,所以无论事情大小,天子身边的一切事,即使是天子的继嗣问题,他也不厌其烦、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进谏天子,甚至不顾天子的不快,使天子大为感动。身为谏官的司马光,为了解除最高统治集团的内部危机,为了调解皇太后与英宗天子之间的矛盾,他竟先后上了17封奏章,避免了最高统治层的一场权力之争,保持了政局的稳定。
司马光反对因循守旧,呼吁改革更新,曾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欲意振兴宋朝。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朝野上下普遍的拥护,也为自己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年轻有为的神宗上台后,认为“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神宗选中当时呼吁改革的人物中声望最高的王安石决定重用王安石,要他负责变革事宜。本来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主张变革革新的,但二者在改革什么,以及如何改革上意见分歧很大。司马光的主张里有不少正确合理,符合国情的一面,但也有其偏激的一面,本来二人完全应当同舟共济取长补短。可惜这两位昔日的好友互不相让,由志同道合发展为相互为仇,上演了历史上的一幕悲剧。司马光眼看神宗天子当时的变革决心已定,便主动离职,不久,他的离职请求获得了批准。离开京师的司马光,就任西京留司御史台国子监这一闲职,但这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密阁藏书,自幼便喜爱历史的司马光想借此编撰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体通史,以便于人们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梗概司马光是一位务实型的学者。他博古通今、勤奋苦干。在他孜孜不倦的主持下,先后有刘恕、范祖禹等当时一流的史学家参与编写,保证了所编史书的高度学术水平和历史价值。
首先,司马光写下《历年图》,接着又用2年时间,以《史记》为主,兼采它书写成了通志。他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憩的历史事件,一一记录下来,以提供给天子及世人作为借鉴,是为了有资于治道,也即是说,是为了国家的兴旺。因此,宋神宗看过之后,给它起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我国首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共卷,多万字,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从周威王23年(公元前年)起,到周世宗显德六年共年的历史。它取材广泛,主题鲜明突出,所采用的史料翔实,称得上是一部文采丰富的文学作品。尽管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不失为封建史学家的精彩绝笔。为了编写这部史学巨著,司马光几乎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为了赶写手稿,司马光经常夜以继日,勤于编写。为了节约时间,他睡觉时用的枕头是一段圆木,因为圆木容易滚动,一旦被惊醒,他就会立即起床,继续挑灯夜战。据说当时编写的草稿,竟堆满了两间房子。为编此稿,他历时19年,直到元丰七年,《资治通鉴》才最终脱稿。司马光松了一口气,他为终于实现自己的毕生志向而感到欣慰。宋神宗病死后,宋哲宗即位,司马光升任为丞相。
虽然67岁的司马光病魔缠身,然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司马光置生死于度外,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在主持朝政的最后岁月里,司马光仅用1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实行自己国事主张的转变,他不要了自认为是“病民伤国”的残存新法。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作为地主阶级中的国事家,自有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这些缺憾并不能抹煞他作为杰出人物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古代的学史上,他永远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年10月11日,受中风的多时折磨去世的司马光享年68岁,不久被封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司马温公或司马文正。在他死后,《资治通鉴》刻印成书,从此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的将相、仕夫学子,近代乃至当代的不少国事家、史学家,大多都读过《资治通鉴》。
借一位名人的话说:天子不读《资治通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好国家;将相官吏不读《资治通鉴》,不知道该如何管理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