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史记 >> 史记版本 >> 西周小国淳于州国

西周小国淳于州国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m/

州国,也称淳于国,西周初期周武王封淳于公,所以“州国”也称“淳于国”。不过周朝的“州国”有二个,一个是山东地区的州国,另一个是汉水地区的“州国”。淳于国在公元前年被杞国所并,促使州国(淳于)向东迁入海岱地区,逐渐消亡。

州国初封地

州国在西周的初封,《水经注》载;“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日淳于国。……其城东北,则两川交会也。"

关于“淳于国”的信息有二个,其一为周武王所封;其二,封地为夏朝斟灌国旧地。

斟灌,在夏代曾为都城。夏朝太康时,不理政事,被有穷氏首领后羿所逐。太康弟弟仲康之子相徙都帝丘,依附斟寻一族,居于斟灌之地。夺得天下盟主之位的后羿被部下寒浞所杀,寒浞之子浇灭斟灌及斟寻氏,杀帝相。相之妻逃往有仍氏,生少康。夏臣靡逃到有隔氏,收纳灌、寻遗民,辅佐相之子少康,灭有穷氏,史称“少康中兴”。

以夏朝后人的逃跑路线看,后人猜测“斟灌”有二处,其一是今天河南濮阳、范县一带的观城;其二是山东寿光灌亭。与山东寿光灌亭相比,河南濮阳、范县一带离夏文化核心区更近,更符合物理条件。

毕竟《史记·吴太伯世家》也云:“帝相之妃后缪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在路上生了少康,这距离就不会太远。

当然,也有可能淳于所封之夏后氏斟灌故地,再向东迁到山东寿光一带。

总之,可以基本确认周武王初封的淳于国在今天河南山东交界的濮阳、范县一带。

淳于国姓氏

《史记》载:昌、申、许、齐、土、甫、甘、戏、州、露、纪、怡、向诸姓,皆“姜姓其后。”所以大家认为“州”国就是姜姓,其实还有一支不属于姜姓的“舟人”。

“州(舟)人”之称的还有一大族,即东夷族中“彭国”之后。“古彭国”在徐州,他们以“彭”为生,“彭”在五帝时期用作行军命令,所以彭国的地位异常重要。

大彭国的后裔中有“秃人”,《国语》云;“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注释为“秃姓,彭之别。舟,国名。”这群舟人在大彭国灭亡后,相继跑到河南郑州(中原地区)一带,与中原的姜姓“舟人”合在一起,毕竟同属手工业,交流技术是相当正常的。

因为夏商时期中原一带属亚热带气候,水量充沛,此地正适合小舟行船,然舟人在西周被周人“灭之”,这群人向东跑,这就与淳于国混在一起了。

州(舟)人反叛

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史密簋铭文上记载如下话语;

惟十又二月,王令师俗、史密日:“东征。”会南夷卢、虎会杞夷、舟夷,口,不口,广伐东国,齐师、族徒、遂人乃执鄙宽恶。师俗率齐师、遂人左口伐长必;史密右率族人、厘伯、口、夷周伐长必,荻百人,对扬天子休,用作朕文考乙伯尊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史密簋为西周中期懿、孝时期铜器,大意是南夷夷卢、虎与杞夷、舟夷联合扰乱周之东土,周王命史密、师俗东征,率领齐、莱、棘、夷等邦国军队围攻长必之事。

这里的“舟夷”正是位于河南范县斟灌故地的“州夷”,也就是周武王初封的淳于国。而“杞夷”可能周武王封杞国时,停留于山东的一支杞人。毕竟今杞县与范县相隔较远,河南之杞人要跨越泰沂山脉而与州人联手叛周,距离未免太远,与史密篮铭文所载战争格局难以弥合。

“州(舟)人”被西周击败后,向东又迁移了一段距离,这才正式进入山东半岛。

淳于国灭亡

进入春秋时期的淳于国,与纪国、莱国、莒国相邻,这三国比起齐国鲁国来说,相对弱小,但比起淳于国来说,则相当强大,但好在这三国均有各自的压力,暂时没有对淳于国下手。

公元前年,“桓公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东迁过来的杞国占领淳于国,这事被看成是杞国灭亡淳于国。

其实此记载不经推敲。因为在杞国在河南杞地待不下去,才远迁的,而且在途中又遇到莒军攻击,《春秋·隐公四年(前年)》称;“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牟娄约在今天山东潍坊诸城。

杞国远道而来,是没什么力量再攻击其它小国,但是不费力的占领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在春秋初期淳于国只留下喘气的力量,可能就剩下淳于城这一城,杞国一来,淳于国就投降了。

公元年《春秋》桓公五年“州公如曹”,淳于公当时在曹国,听到淳于国被灭后,直接跑到鲁国救援,想让鲁国帮其复国,但鲁国没有答应,《传》日:“(桓公五年)冬,淳于公如曹。……·(桓公六年)春,自曹来朝。日‘实来’,不复其国也。”

淳于公复不了国,就带着余下国人跑到山东新泰一带,证据便是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新泰发现“淳于”铭文的铜戈,共五件,其制作时代均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再之后就无淳于国消息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