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表和书讲了什么内容

《史记》被史学家们尊为二十四史之首,后世的史书受其影响一言难以蔽之,就是我们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和历史教材也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史记》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渗入血液的。《项羽本纪》中楚霸王项羽在少年时期放下“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言犹在耳,《陈涉世家》中陈涉立于田间陇上,发出“王侯将宁有种乎!”的感慨震撼心弦,《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前,易水边太子丹为他们送行,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余音未绝。但是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史记》之中的篇章,并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人物经历的平铺直叙,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是大家熟知的记载帝王、诸侯以及人臣和名士的小传。而表、书也同样是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篇章。“表”一共十篇,内容即大事年表,如《三代世表》记载的是传说生于三代的五帝。既然是大事年表,那么就和现在的年鉴一般,是纪实性的文字,其可考性必须是非常强的。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编写史记耗时十四载,耗费了大量的心力和经历考据史书可有记载的文字,甚至是民间传说。可是三代时期已经历史久远,可靠的记载又少之又少,人们在传言中常把“三皇”和“五帝”相提并论,但是由于三皇的故事实在缺乏可靠的材料支撑,是否确有其人司马迁也不确定。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司马迁并没有将三皇写进《史记》。而对于那些重要的,不好略去的材料,司马迁也没有给出定论,而是在记录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看法。譬如他思考,孔子在《春秋》等书之中提及五帝的历史时,为什么没有将具体的年代加入进去呢?而他参考的资料之中,又很多是写了年代的,但是这些时间年份之间又有很大出入,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呢?司马迁并不妄下论断,他认为,或许是五帝在位的时间已不可考,所以才有了众说纷纭的结果,那不妨把这一思考记录下来,也给后世研究历史留下一个思考方向。再如他提出对商族始祖,契的身世的思考:《诗经》当中说契和后稷没有父亲,但是传闻中又说他们是黄帝的后代,那难道《诗经》中是瞎说的吗?其实这种诡异的身世传说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古代有迷信鬼神的说法,这样的身世传说或是表明统治者人权神授,或是掩盖某些不甚光彩的真相。总之,在科学知识有限的古人中,影响不容小觑。但是司马迁能够跳脱出这种人云亦云的思维局限,他说,人必须是考父亲而生的,怎么会有人无父而生呢?鬼神也不能够凭空生出,那么它们又是从何而来呢?而司马迁本人也是非常重视“版权”的,他写道,自己是根据《五帝系谍》、《尚书》等列出的世系,记载黄帝到共和这一时期的历史。如此超前的标出参考文献出处的意识,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书”一共有八篇,也不是人物传记,而是关于礼、乐、律、法等的典章制度,同时具有很高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价值。如《乐书》一篇,它不是单纯记载乐器、奏乐的文章,而是透过“乐”去找寻人之所以爱“乐”的原因,人又应该爱哪种“乐”。但那时的“乐”是统治阶级才能有机会享受的奢侈品,甚至直到近代以来,黑胶唱片的产生,才让音乐流入千家万户,MP3等电子音乐设备的出现,才让音乐成为平凡人生活中的调味品。所以,《乐书》中乐,也主要是围绕统治阶级展开的,“乐”最开始的出现也主要是战事需要。“王者功成作乐,制定制礼”就是在说称王的人,攻取天下的时候制乐,平定天下之后制礼。而为王也不应当像秦二世,不听取丞相李斯的谏言,而偏信赵高的谗言,以“乐”为娱乐。由此可带我们读者一窥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礼乐文化。而《历书》所记载的历法,《天官书》所记载先人们研究的天文知识等,同样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史记》并不只是一本简单的史书,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