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这一事件被史学家们称为“荆轲刺泰王”。因此,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刺客的名字——荆轲。
关于这一事件,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得较为详细,让我们看上去这似乎是一场动人心魄的历史大戏。而燕太子丹不但是这场大戏的导演,荆轲刺秦行动的总策划人。而且在戏中还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01燕太子丹的归国之路
太子丹少年的时候时,曾做过和泰王嬴政的爸爸嬴异人一样的工作,就是在赵国做人质。嬴政出生并客居在赵国,两个人年龄差不多,所以那时他们是非常要好的玩伴。
可是后来这对少年时的玩伴玩不到一块去了,原因是嬴政回国做了秦王,而太子丹则被他父亲燕王喜派去秦国再一次做了秦国的人质。
从赵国到秦国,人质的身份没有改变,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已经做了秦王的嬴政却没有念及两个人的玩伴情谊,你现在是我大秦国的人质,面我已非是当年的嬴政,所以秦王对这位燕国太子的态度并不友好。
太子丹心里常怀不平和怨恨,也常常想着回到自己的国家去。然而回国是那么容易的吗?别看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和《刺客列传》中只用简单的一句“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的简单记载,其实太子丹归国的道路也是相当曲折的。
杂史向来都是对正史的补充,同时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一些杂史记载,太子丹曾几次婉言向秦王恳求回国,秦王总是置之不理。后来被求得不耐烦了,就故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说,好吧,如果你能把乌鸦的头变白,让马生出角来,就让你回国!
这分明是故意刁难。除非太子丹是神仙,否则他如何做得到?
然而太子丹虽然不是神仙,却有神仙在帮他。就在太子丹无计可施,仰天长叹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天上出现一群乌鸦,在飞过太子丹头顶的时候,乌鸦的头突然变得全白,而马厩里的马也同时生出角来。
说出去的话那就好比泼出去的水,秦王想收也收不回来了,只好遵守承诺,把太子丹放回了国。
秦王给太子丹出的难题最初只有这两个,可后来的人们却觉得这未免也太简单了,传奇性和曲折度远远不够,于是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又有三道附加难题,分别是“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论衡·感虚篇》)。最终在神意的帮助下,太子丹完成了这些命题。
秦王虽然感到奇怪,又不能食言,无奈只好说道,回答正确,加十分!可是秦王还要为难他一次,这一次却是在暗地里设下一个机关。
他让人在太子丹必经的渭水上装置了一座用机关控制的桥,等到太子丹过桥时突然启动机关把桥掀翻。不料这时上天派了两条蛟龙跃出水面,把桥梁紧紧托住,那机关也就失去了作用,太子丹安然地过了渭水。
后来太子丹来到一处关口,已是半夜时分,关门紧闭,还未到开关的时候。他心急如火,怕的是夜长梦多,秦王后悔,于是他模仿“鸡鸣狗盗”的故事,捏着鼻子学起鸡叫来。幸亏他把鸡叫学得非常逼真,竟引得周围的鸡都跟着鸣叫起来。关吏揉着还没睡醒的眼睛,打开关门,太子丹不敢停留,跃马出关,马不停蹄地逃回了燕国。
回到燕国后,太子丹就开始了他的复仇刺秦计划。他在暗中寻访了二十多名义士和壮士,把他们养在宫廷里,准备让这些人去完成他向秦王报仇雪恨的重任。
然而太子丹的计划却没有得到他的老师太傅鞠武的赞同。
02太子丹的老师和他的好友田光先生
鞠武的历史角色是太子丹的老师。主要事迹就是向太子丹推荐了他的好友田光先生。
鞠武的名号为“燕之智者”,这恐怕不是白叫的,不然也做不了燕太子丹的老师。对于太子丹立志向秦王报复的事情,太子傅鞠武却提出了自己不同的建议。
鞠武说,我做为你的老师,并不赞同你以一己之力向秦王展开报复行动,鸡蛋是碰不过石头的。这是由于我们燕国国力弱小,又地处偏僻所造成的。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道篱笆还需要三根桩呢,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应该与赵国,魏国,楚国和齐国组成同盟国,同时还需要向北方匈奴借兵,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抗秦,这样才能成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啊!
太子丹说,老师你的建议很好,分析的很有道理,但是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啊!况且合纵同盟一事苏秦也曾经做过,但是成功了吗?我们这样做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啊!
于是就把鞠武的合纵同盟计划给搁置下来了。
不久,秦国大将樊于期,因攻伐赵国时在李牧兵败,畏罪叛逃在外多年,来到燕国政治避难,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不但收留了他,而且待他为上宾,并在易水河畔为樊于期建了处一豪华公馆,让他安心地住在那里。
太傅鞠武却认为太子丹这样做无异于玩火,玩火的结果那是会烧到自己的。
于是鞠武劝谏太子丹说,秦国一向暴虐,又对咱们燕国积怨已久,这种状况本来就已经让人心寒了,如今我们又收留了樊于期,秦国就有了攻打我们理由。希望太子赶紧把樊于期送到匈奴去,这样秦国就没有攻打我们的借口了。
太子丹或许是一个不听话的学生,也有人认为太子丹仁义。这一次他又没听从老师的劝告,仍收留樊于期,并以礼相待。当太子丹再一次问鞠武究竟有什么办法来对付秦国的时候,鞠武向太子丹推荐了燕国素有“节侠”之称的田光。
鞠武向太子丹推荐田光时的推荐语是:“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史记·刺客列传》)。有老师的这句话,太子丹当然是对田光非常恭敬的。
田光来的时候,“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不但亲自上前迎接,还倒退着为田光引路,跪下来用衣袖拂拭座位让田光坐下。为了复仇,太子丹这种既谦卑又诚恳的态度,这肯定不会是装出来的。
那么,田光和太子丹都谈了些什么呢?
田光说,太子所听说的只是我年轻时候的事情,现在我老了,已经无力再替太子筹划国家大事,但是我的好朋友荆轲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于是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据汉代传体小说《燕丹子》所述,在推荐荆轲之前,田光还向太子丹分析了他所养的那些门客。他直接告诉太子丹,你所养的门客之中没有一个人能成大事,他们只是在这里吃闲饭罢了。
这一说让太子丹好不伤心,请先生详细说来听听。
田光说,你养了二十多个门客,咱不一一地说,就拿其中还算佼佼者的几个来说,夏扶是个血勇的人,一发怒就脸色通红;宋意是脉勇之人,发怒时脸色铁青;而那个武阳则是一个骨勇的人,愤怒的时候脸色就会发白。这些容易变脸变色的人,又怎能做得了大事情呢?而我的挚友荆轲才是一个真正神勇的人,因为他发怒的时候脸色一点也会改变。太子若想图谋国家大事,就非得用这样的人才可以。
太子丹听了非常高兴,便委托田光去礼聘荆轲。田光临走的时候,太子丹把他送到大门口,并叮嘱他说,我和先生讨论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向外人泄露。
田光从太子丹那里出来,便邀了鞠武和他一起去见荆轲。到了荆轲家里,荆轲却因为喝醉了酒正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的妻子叫了他好几次都没有把他叫醒。田光和鞠武两人便分别在荆轲的耳朵里吐了一口唾沫,然后驾车离去。
等荆轲醒来,发觉耳朵里湿漉漉的,便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说,太子的老师和一位田先生刚才来找过你,大概就是他俩做的吧。荆轲想了想之后似有所悟,对妻子说,这两位把唾沫吐在我的耳朵里,出口入耳,那是有机密事情要和我商议啊!于是赶忙去见田光。
田光把太子丹的心意告诉了荆轲,荆轲慨然应允。田光却长叹一声说道,我和你荆卿的私交不错,所以向太子推荐了你。可是我来的时候太子却叮嘱我这是国家大事,让我千万不要泄露给别人,这分明是在怀疑我啊!一个人做事让别人怀疑,这还能算是一个有节操讲义气的人吗?你去见太子的时候告诉他,就说我田光已经死了,这样就表明了我是不会泄露机密的。
说完之后,这老头就在荆轲面前刎颈自杀了。
03田光之死和太子丹的谦卑让荆轲骑虎难下,因此他有些作
作为刺秦行动的策划者,太子丹的小心谨慎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他叮嘱田光的那句话也未见得就是对他的不相信。就像渡伍子胥过江的那位渔夫翻船自杀一样,我们真的无法理解古代侠士义士们的这种做法,也许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节和义。
然而这位被田光先生盛赞为“神勇”的荆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荆轲本是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人,庆封被楚国人杀死在吴国之后,其后人因避仇而各奔东西。荆轲一族逃到卫国,改为荆姓。后来又迁至燕国,燕国人便称他荆卿。
《史记·刺客列传》中曾两次写到荆轲“好读书”,看来他也算是一位文化人。他不但好读书,而且还喜欢击剑,在卫国的时候曾凭着剑术游说卫元君,但是卫元君并没有重用他。
在来燕国之前,荆轲四处游历。有一次经过榆次,曾经和一位叫盖聂的剑侠谈论剑术,可是二人却没有谈到一块去,惹得盖聂有些生气,用眼睛瞪了他一下。他仿佛害怕似的什么话也没说就离开了榆次。
他也曾游历到邯郸,和一个叫鲁勾践的莽汉在赌博的过程中发生争执,鲁勾践怒气冲冲地呵斥了他两句,他居然也不还嘴,只是悄无声息地逃走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
从这两件事看上去,荆轲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也证明了田光对他“怒不变色”的说法。后来荆轲到了燕国,不但与燕之处士田光交好,还结识了一个“狗肉朋友”高渐离。
荆轲特别喜欢喝酒,高渐离擅长击打一种叫筑的乐器。荆轲每天都要到燕市上高渐离的狗肉铺里喝酒,喝醉之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忽而和着筑的拍节在大街上唱歌,忽而又和高渐离相互哭泣,好象这个世界上除了他们两个,根本就没有其他的人存在。
这种放浪行为也许不被人理解,但是田光却深知他的为人,一直都对他非常友好。他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的人,所以把他推荐给了太子丹,从而把荆轲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太子丹听说荆轲要来见他,亲自驾了马车出宫迎接,并把副驾驶的位置腾出来让荆轲坐。荆轲一点也没有客气,坐了上去,随太子丹进了太子宫。
荆轲把田光临死前说的话告诉了太子丹,并说田光先生为了取信于太子,已经刎颈自杀了。太子丹竟“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想不到自己一句无心的叮嘱竟然害了田先生的性命,这并不是他说那句话的初衷啊!
于是对荆轲更加敬重。荆轲坐下之后,太子丹“避席顿首”,和盘说出了自己的刺秦计划,并希望得到荆轲的相助。荆轲听后好长时间没有说话,他或许是在思考,或许在犹豫。毕竟此事关系重大,那可是杀头掉脑袋的事。倘若答应,那无疑是赴死;若不答应,又怎能对得起田先生之死和太子的礼遇?
这是国家的大事,荆轲我才能驽劣,恐怕不能胜任而误了太子的大事啊!荆轲最后委婉推辞。
太子丹再一次“前顿首”,诚恳地希望荆轲不要推辞。想来荆轲也是一个好面子的人,想起自己当时在卫国不被作用的遭遇,而今太子丹这样赏识并相信自己,若再推辞,岂不被世人耻笑?
荆轲最终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太子丹高兴至极,当场尊荆轲为上卿,并安排他住进五星级的馆舍,每天都去拜望他。而且好酒好菜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还隔三差五地送美女给他,让他享受特殊的服务。
太子丹似乎把荆轲当成了他刺秦行动的唯一法宝,想着法儿让他开心。有一天太子陪荆轲在一个鱼池边赏荷观鱼,池中还养了许多乌龟,在水中慢悠悠地游动。荆轲看得很有兴致,随手拾起些瓦片投掷那些乌龟。太子丹忙叫人端来一盘金子让荆轲投,荆轲也不客气,抓起金块就投向水中。一盘投完了又送上一盘,这样一连投了几盘之后,荆轲一边揉着肩膀一边怎么着说,不投了,我可不是为了疼惜太子的金子,是我的手臂有些酸痛了。
还有一次,荆轲和太子丹同乘一辆马车到郊外游玩,驾车的是一匹千里马。荆轲无意中说了一句,听说千里马的肝吃起来味道挺不错的。太子丹心领神会,回去就把那匹千里马杀了,取出马肝,让御厨做好给荆轲享用。
怎么感觉着荆轲有些作呢?
04过了易水,便是一条不归路
太子丹为了讨取荆轲的高兴,还做了很多较为出格的事,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不但如此,太子丹还常常和荆轲同吃同住同床睡觉,这种礼遇也许只有荆轲享受过吧?
这样大概过了很长时间,有人说过了三年,大致也差不多吧。这三年时间里,荆轲没有行动,但历史时局却是风云变幻。这时秦国已经吞并了赵国,秦将王翦率大军一路北进,攻城掠地,直逼燕国南部边境。
太子丹心里害怕加着急啊!对荆轲说,秦国军队马上就要横渡易水,燕国眼看就要灭亡了,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先生也恐怕做不到了。
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开始行动了。只不过现在我手上没有可以让秦王信任我的东西,我将如何接近秦王呢?
那您说都需要什么?珍珠?宝马?不是美女?太子丹迫不及待地问。
大秦国缺这些东西吗?荆轲哈哈一笑,我需要樊于期将军的人头!那樊将军自叛逃以后,秦王以悬赏千斤黄金,封万户侯的代价来要他的脑袋。只要我有了樊将军的脑袋,再带上燕国的督亢地图去见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这样我就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大事何愁不成?
太子丹的确是一位仁义君子,他拒绝了荆轲的要求,理由是樊于期在穷途末路时来投奔我,我怎能忍心为自己私利去伤害他?此法不妥,你还是再想想其它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丹有妇人之仁,那么坏人就让我一个人去做吧。
于是荆轲私下去见了樊于期,晓以利害,成功说服樊于期自杀。太子丹得知消息后,“驰往,伏尸而哭,极哀。”然而一切都无法挽回,只得用匣子装了樊于期的头颅,又用另一只匣子装了燕国的督亢地图,并交给荆轲一把匕首。
这把匕首是太子丹在回国后不久花重金从赵国徐夫人那里购得,据说是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太子丹得到它以后,让工匠用剧毒淬制,也用人试验过,只要匕首接触人体,哪怕只有头发丝一样的伤口,也会立刻毙命。
后来便是“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歌声响起,在这曲悲壮而又苍凉的歌声里,荆轲带着他的助手秦舞阳路上了不复返的征程。
而在荆轲出发之前,天象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一道白虹平地而起,直直地向那太阳贯穿面去。许多人都看到了这罕见的“白虹贯日”现象,太子丹也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这意味着一个创世壮举的产生!
太子丹和知道这次行动计划的亲信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饮酒送别。高渐离击筑,大家都唱起了悲壮的《易水歌》,直到荆轲和秦舞阳渐渐走远。
《史记》记载,荆轲走的时候好像有些负气,因为他是和另外一个朋友约好一起去完成这个任务的。由于这位朋友住的远,等了好久也没有赶到,而太子丹则认为这是荆轲在拖延时间。于是荆轲“请辞决矣!遂发。”
看来荆轲当时是负气而行的。
05荆轲刺秦王还有一种版本叫传说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具体经过,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叙述得比较详尽,这里就不再赘述。然而《燕丹子》和《广博物志》中所记载的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和《史记》中的却稍有不同。大致如下:
荆轲展开地图,把匕首握在手里,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抵在秦王的胸口上,历数他的罪过:你欺负燕国很长时间了,你对海内各国也是贪得无厌,樊于期将军只是打了败仗,并没有其他过错,你却杀了他全家。今天我要为燕国报仇,为各国报仇,为樊于期将军报仇!今天你按照我说的去做就留你一条活命,不然的话你就只有死路一条!
由于事变仓促,秦王又被抓住衣袖,匕首抵在胸前,无奈之下只好说,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只有听任你摆布了。只是我平生喜欢琴音,希望死之前再听一曲琴音。
实际上,按照太子丹的最初计划,把秦王杀掉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订立盟约,收回被秦国侵占的土地。再说荆轲也要好好想一想盟约的内容,不如趁听琴的机会思考一下。于是答应了秦王的要求。
秦王便命宫中一个叫文馨的琴女前来弹琴。文馨横琴弹奏出了这样的音乐:“罗毂单衫,可掣而绝;五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
这是什么意思呢?荆轲不懂得音乐,但是秦王却听出琴音里的含义,于是把被荆轲抓住的衣袖奋力一拉扯,衣袖果然断开了。纵身一跃,跳过了身后五尺的屏风,再把腰间的宝剑背到背上,从肩头嗖的一声拔了出来。
荆轲见秦王逃脱了,便把手中的匕首插图向秦王投射过去,但是投偏了,匕首贴着秦王的身体击中铜柱,迸出一簇火花。秦王提剑在手,奔过来斩断了荆轲的两手。荆轲倚在铜柱上惨笑了一下,两腿分开坐在地上,不无悔恨地对秦王骂道,都是因为我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了,竟被你小子欺骗!可惜燕国的仇无法再报了,我的事情也没有成功啊!
于是荆轲被侍卫杀死。
06尾声和后续
但是跟随荆轲来的那个秦舞阳呢?整个打斗过程并没有看到他的身影,是吓得躲起来吗?是被侍卫们杀死了吗?还是后来在继续的磕头求饶中秦王就真饶恕了他,而从此销声匿迹了呢?这个我们还真的不知道。
而远在燕国的太子丹,在荆轲被杀的这一天又看到了白虹贯日的天象却是只贯穿了一半就停住了。太子丹知道刺秦行动彻底失败了。
此后,秦王大军压境,逼迫燕王喜杀掉了太子丹。不久,秦王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再以后,秦王统一了六国,号称始皇帝。荆轲仿佛成了他一生的阴影,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太子丹和荆轲的的门客。而“覆窠之下,安有完卵”和“树倒猢狲散”一直都历史的法则,结果谁也没有逮到。
荆轲的狗肉酒友高渐离开始时也是隐姓埋名,给人家做了酒保。后来听到主人家里有人击筑,一时技痒,暴露了行踪,被秦始皇抓住。秦始皇怜惜他击筑的技能,并没有杀害他,只是熏瞎了他的双眼,命他在宫中击筑。
高渐离为了给荆轲也是为了给自己报仇,竟在乐器里藏了一块很重的铅块。利用一次击筑靠近秦始皇的机会,他举筑攻击秦始皇,但是没有击中。
秦始皇一生气杀了高渐离,觉得东方六国的人太可怕了,太不可靠了,太匪夷所思了。从那以后,秦始皇的身边就再也不敢收留六国的人了。
回过头来纵览一下荆轲刺秦王的整个过程,太子丹有些急功近利,计划得也不尽周密。他高估了荆轲,把身家性命全部押在了荆轲身上。
而荆轲也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刺客,他的失败在于他的匹夫之勇,而他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秦始皇!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