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吸古今之精华,学人生之智慧。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十五篇——《介之推不言禄》。
此文选自《左传》,讲述了一位千古先贤介之推的故事。在本文的最前面,笔者首先要声明一下,本人并没有怀疑或者否定这位大贤的高贵品格的意思。而是希望我们能够相对全面地去了解这个故事,知道所谓的精神图腾是怎么来的,以便做到去芜存菁,防止断章取义,盲目崇拜。
以下是读书分享: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文公赏赐曾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员,介之推从来不谈论禄赏;而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别拿自己太当回事这段文字非常之露骨——论功行赏时,介之推自己不提封赏,晋文公也没考虑他。作为一个跟晋文公颠沛流离逃亡19年的人,晋文公竟然没有考虑他,这真的太尴尬了。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还得从介之推的行为里去找。
当初,在晋文公革命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史载: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
咎犯,也就是狐偃,晋文公的从龙之臣,后来官至上将军。他在黄河上,实实在在地“威胁”了一把晋文公。大概意思就是说:咱们这一路经历了那么多,你有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我都知道,事成之后,你准备怎么安排我们呢?
晋文公面对这样的“逼迫”并没有什么办法,别说自己现在革命尚未成功,还有变数。就是到了晋国继位,也不能啥也不顾地当孤家寡人啊,人家确实是劳苦功高,玩卸磨杀驴的话,容易把自己玩进去。所以,晋文公就只能表态:事成之后,肯定少不了你的荣华富贵!
狐偃这一招非常狠,选择的时机也是恰到好处。要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须要说出来才算数的。你自己觉得自己劳苦功高,但是没有领导认可,那就只是空头支票,只能感动自己。而得到了领导的表态,那就是名正言顺。
可以说,狐偃的行为无可厚非,人家是赔上身家性命,辛辛苦苦,鞍前马后地跟着你19年,那可不是在做慈善的。然而,此时正站在一旁的介推,给晋文公和狐偃泼了一盆冷水,哦不,是冰水!
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
介子推表示:狐偃你真恶心!我不屑于跟你们这样的人在一起!
注意看晋文公对这两个人的反应。当狐偃“要挟”他的时候,晋文公用承诺把他留了下来。当介子推“清高”的时候,晋文公啥也没说就放任他走了。为什么?可能有以下原因:一、介子推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有人说了,这不对啊,介子推“割股充饥”,“抱树而死”,寒食节都是为了纪念他的,到你这就成小角色了?各位看官不要着急,这些问题会在后文阐述,本文只引用《左传》和《史记》当中的记载,从正史里看,介子推确无太大的功劳记载。
二、介子推触犯了众怒,晋文公不喜欢他。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个逻辑,狐偃邀功,晋文公同意,你介子推否定了狐偃,就相当于否定了晋文公。如此不给领导面子的下属,领导会喜欢吗?不是看在你跟着人家19年的份上,早就杀了你了。
再者,介子推自己可以不要封赏,但你不能让别人跟着你一起不要封赏,并且还抨击要封赏的行为。这样的人,就是内卷的原动力。有你在这杵着,以后这还怎么捞钱呢?估计当时的同僚们,看见介子推就烦。再加上介子推为人清高,不屑与俗人为伍,自然就会更加的孤独。不管在什么时代,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总是混不下去的。
三、介子推既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又触犯了众怒,晋文公很不喜欢他。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晋文公在继位之后,国家初定之时,论功行赏时压根就没想赏他。晋文公心里的想法可能是:“赶紧有多远走多远吧,别呆在队伍里起高调,影响队伍团结。”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不亦诬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剩下文公一人了。惠公、怀公都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想断绝晋国的世系,晋国还是会有君主的。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还会是谁呢?这实在是由于上天要立他,但那些随从他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也是骗人的话吗?
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要称他为盗贼,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以为自己的力量呢?居于下位的人把这种罪恶看作正义的行为,而处于上位的人对这种奸诈的行为却又给予赏赐,上下互相蒙骗,已经难于和他们相处了。”
得不到就说不想要当介之推得知晋文公对他如此“忘恩负义”之时,他就彻底地“放飞了自我”。我们来看看他说的话,先看结尾: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这啥意思?从上到下没一个好人了,不仅骂了那些“功臣”,连晋文公也一起骂了!
不仅骂了,他还否定了晋文公一行人的所有努力,好像是就算晋文公天天在家躺着,国君的位置也会落到晋文公手里。那晋文公这19年吃的苦算啥?白吃了?
还说别人一点功劳都没有。那言外之意就是——我跟别人的功劳都是一样的,要封就都封,要不封就都不封,你偏偏把我忘了,你们,尤其是晋文公,你还是人吗?
既然我介子推已经被遗忘了,事情也已经成定局了,那我也得当一次“白莲花”恶心你们一下!
这就很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在单位人缘不好,提拔不上去。看别人提拔了,就在人后说:“这肯定又是送礼送上去的,我的工作哪样不比他好?之前领导说要提拔我,我还谦虚了一下,没想到让这小子抢先了!真不要脸!”
只不过是介子推有文化,把这样的事情,说得更加道貌岸然而已。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他的母亲说:“你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不去求赏,这样死了,又能抱怨谁呢?”回答说:“既然认为那些人的行为是罪过,而又去效法他们,这个罪过就更加严重。而且我已经说出了抱怨的话,即决不吃他的禄赏。”
他的母亲又说:“也应当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你看怎么样?”回答说:“言语是自身的文饰;我本身即将隐居,还用得着言语来文饰吗?这样做,那正是企求显达呀。”他母亲说:“真的能这样吗?那我和你一起去隐居吧。”于是他们就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做戏做全套老话都讲“知子莫若母(父)”,介子推的母亲看出了介子推的心事。想劝劝他不要这么犟了,你跟领导犟能得到啥好处啊。
其母亲说:“要不你也去求封赏吧,别一天就在家抱怨!”
介子推自己很知道自己的处境,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他已经把上上下下的人都得罪了。就算他现在主动去求,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了,倒不如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说: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接着其母亲又说:“你就去服个软试试吧,先让人家知道你的诚意,给不给再说呗”
介子推知道,如果他真的服软了,就真的太打脸了。清高了几十年,到最后因为那“微薄”的赏赐,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是不值得的。而且,只要他的头一低下,他就立马会受到反噬,接二连三的嘲讽必然会随之而来。
所以,其母亲说:真的能这样吗(你混得就这么差吗)?那咱们还是隐居吧。
但在同时代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看来,介子推这样的行为真的是太伟大了,一个高大伟岸的,忠君爱国的,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形象瞬间就树立的起来。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文公到处寻找他们都没有找到,就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祭田,说:“以此记下我的过错,并以此表彰心地善良的人。”
舆论的力量晋文公为啥又想起介之推来了?因为介之推行为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史记》当中有记载: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这个诗里又有龙,又有蛇,还挂在了宫门之外。放到现在去类比,基本上就算是去ZF门口拉条幅了。而且我们细细想来,这个条幅是“介子推从者”们拉的,还是介子推让“从者”们拉的,还都不一定呢。
这是性质非常严重的一类事件,但凡出现这样的事,都意味着背后的舆论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了,领导们是不可能不重视的,也是不可能不去压制的。
于是,晋文公想了一个办法。
他去找了介子推,但是没找到。具体是真的找不到,还是不想找到,这个不做评价。反正人家晋文公是去找了,不仅找了,还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这一下,就堵住了“介子推从者”们的嘴,我不计前嫌地封赏了,是介子推不要,这回你们不能怨我了吧?
说到这儿,介子推的故事基本上就算完了。但是这个人在历史上实在是太过奇特,慢慢地后人们发现,他身上可以利用的东西还有很多,所以,很多离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榜样是怎么来的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谁需要哪些所谓的榜样?
是普通人吗?不是,大多数老百姓都不会闲地给自己找个对标对象,然后每天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统治阶级。因为一个完美的榜样,可以极大地降低统治成本。一般来说,这些榜样身上都用统治阶级喜欢的一些特质。
比如说,忠,你学习了之后,就会忠于朝廷,使朝廷减少暴力镇压的次数。
比如说,孝,你学习了之后,很多事情就会在家庭内部解决,使朝廷的工作量减少。
再比如说,乐于奉献,你学习了之后,干完活给你点精神奖励,之后你就屁颠屁颠地走了,原本属于你的蛋糕,就分给了别人,降低了朝廷的竞争和内耗。
可以说,好的榜样是统治阶级们非常喜欢用的工具。
而介子推身上,就“融合”了这些东西。
一场造星运动首先我们来看介子推身上的特质,忠有了,人家跟着晋文公混了19年;孝有了,人家跟老母亲去深山隐居相依为命去了;乐于奉献有了,死活就觉得自己没有功劳,就是不要赏赐。
先不说具体情况是啥样,但人家历史上第一个集齐了这些要素的人。
但是后人觉得这些故事还是太单薄了,人物形象都不丰满,也不立体。于是,他们觉得给介子推加点戏。
于是,我们就有了“割股充饥”和“文公焚山”。这两个事最早出现于《楚辞·九章·惜往日》: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立枯”二字被东汉王逸解释为:文公因烧其山,子推抱树烧而死,故言立枯也。
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文学杂书《庄子·杂篇·盗跖》中也出现了: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看书名,我们可能觉得这本书成书比较早,时间上距离介子推很近。然而,现代的历史学研究表明,《庄子·杂篇·盗跖》此书至多成于战国晚期或者秦汉时期。
我们可以看到,介子推的事迹,经过了将近两百年的演化,已经加入了很多类似小说式的情结。
到了西汉,后人们又更上一层楼,给介子推搞了个节日。关于寒食节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来又陆续转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
经过不同时期文人们的努力,此时的介子推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他忠心不二,割股充饥,在困难时期不离不弃;之后在功成名就之时,鄙弃功名利禄,宁愿被烧死也不接受封赏,不失气节,而国君也为了纪念他,把清明节前二日定为寒食节。
他不仅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榜样,更成为了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的精神寄托。
但是还不够,到了西晋,介子推不仅活了过来,而且成为了神仙,然后还多了个妹妹。
再往后,一本名叫《晋史乘》的书横空出世,上面记载:
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
看书名我们都能看出,这是一本专门记载前秦时期晋国历史的书。其中的记载也是言之凿凿。然而事实上,现代历史学研究证明《晋史乘》一书早已失传,今本是明朝才有的伪书。
由于年代较近,此书中对介之推的记载,对现世的我们影响最大。
由于此人太过正能量,一座座庙宇盖了起来,他的光荣事迹就被纳入了学堂,进入了权威的历史书籍,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就沐浴在介子推的高尚品德之下:正是介子推的精神,挺起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他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不听话的蓦然回首经历了那些教育洗礼后,再回头看到《左传》和《史记》,就会有如梦初醒之感。回到本文最前面说的话,我不想怀疑或者否定这位大贤的高贵品格,只是希望能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介之推确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但是真的并不值得去效仿。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同步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