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灭亡了,但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一直影响了历代封建王朝。
首先,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也就是世上所有的权利都归了皇帝,地方上再没有任何独立自主的权利了,政策一竿子插到底,中央说了算,这样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调动整个帝国的资源,修个高速,建个高铁、搞个拆迁啥的,都是分分钟的事。
以前分封制,那是因为当年经济落后,道路不通,地盘太大,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力度较弱,只能分封,大家各管各的,只要嘴上承认一个带头大哥,然后逢年过节、三节两寿,送点东西就行。
现在就没这说法了,以前给公务员发工资的是当地的诸侯,现在是国家发工资,所以谁给钱,肯定就是谁说了算。
其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当年各国的度量衡、车轨、文字都不相同,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一点都没有文化的认同感。就像用国粹骂人,“我CNM”,中国人肯定就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但是如果对老外说,老外也许觉得这是妈妈的男朋友(我瞎举例的),这就是文化差异。
度量衡、车轨、文字统一了,大家平时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东西都一模一样了,就有了都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就是文化认同。不管国土面积再大,各地方言再是难于交流,只要写出文字,就能沟通,买个小菜,问多少钱一斤,全天下的秤都一样,不会买一斤给八两。
中世纪的欧洲也是封建制度,为什么就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国家。
第一、民族差异。在欧洲生活的这群人,是属于多民族共存,主要由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构成,这三个民族被古罗马人蔑称为“蛮族”,经常与罗马帝国发生军事冲突。
这几个民族占据了欧洲的各个角落,谁也灭不掉谁,谁也不服谁,导致了后来形成了不同的国家,它不像中国,自古以来主要以汉族为主体,不管再怎么争斗,都承认对方是自己人,属于民族内部矛盾。
第二、文化差异。这三个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下面又有很多分支,如斯拉夫又分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日耳曼人分为维京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凯尔特人也分为多个族群。
这些分支的语言、文化又不相同,相互之间没有统一共识、没有认同感,觉得其他人都是外人、土鳖,自己才是最牛X的。族群之间如果争斗,失败的一方,语言、文化就会断绝,而中国是不管谁胜利、谁灭亡,语言、文化照样往下传承,永不消亡。
第三、地理差异。欧洲的地貌比较复杂,纵横交错的山脉与河流,将欧洲分割成了许多岛屿和半岛,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邦,每一个城邦都有自己独立的一套运行规则,但是由于地盘的狭小,政治、军事、经济都无法对别人形成压倒性优势,所以缺乏统一的力量。
而中国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能提供充足的人口、土地、粮食,只要发展顺利,就能对敌人形成绝对的优势,并能提供统一战争所需的后勤保障。
华夏文明之所以是四大文明里,唯一一个没有断绝的文明,这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就算后来中原地区被外族统治,但是由于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独有的魅力征服了游牧民族,导致征服者没有输出自己的文化,反而被失败方从另外一个层面给征服了,从而放弃了自身的文明,融入了汉族这个大家庭。
辽国皇帝道宗曾说:“愿后世生中国“、”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于中华”。外邦之人竟以生在中国为最大的愿望,学习中华文化为炫耀的资本,可见中华文化影响力何等牛X。
所以,华夏文明一直源源不断,得益始皇帝实行的政治制度,所以称为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说点题外话,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学习英文,是由于当时中国比较落后,需要与国际接轨,增加与外国的沟通,毕竟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但是现在,我国逐渐强大,我们有能力输出自己的文化,以前西方列强以武力来殖民世界,我们就应该以文化来征服。
中国空间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里面的操作界面全是中文,你外国人想上去,就得学中文,所以我认为,英语只应该作为一门选修课,能学就学,不能学就算,何必浪费学子们大把的时间,还不如带孩子出去旅行增加一下见识靠谱。
PS:笔者高考分满分的英语,考了39分,大学英语四级,连考三次23分,第四次报一培训班,结果考了16分,所以比较厌恶学英语,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