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评读史记留侯世家有感

刘云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8/5798924.html

史评:读《史记.留侯世家》有感。

一日无事,翻开《史记.留侯世家》来读。心有得焉。

文章开篇就道: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23年。平卒。卒20岁,秦灭韩。可见,古人对于人物生平的研究,也十分注重家庭出身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张良,有平凡的一面。文中说,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也。可见其有常人一般的感情。文中又说良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秦皇帝东游,良与客(即力士)狙击秦皇帝博浪中,误中副车,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可见少年时代的张良十分气盛。他只是为了家恨才报国仇,而并没有后来的一统全国这样的抱负。

作为历史名臣,他在成长过程中具备哪些优良品质?又是如何成长的?

前面讲他刺秦王立韩国。可见其有雄心,有勇气。后面又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下,有老父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可见其心地善良,能放下架子。后来老人约张良,五日平民在桥上相见,但却又极力刁难他。张良虽两次不能与之相见。但仍然守信用。结果第三次相见了,得了《太公兵法》。这些又表明他能容忍,有耐性,具备伟人那种沉着冷静的品质。而不是粗汉莽夫的行径苍良心。

张良虽得了《太公兵法》。但是,从书本知识到实际运用,我想,这应该有一个过程。这也应该是其成长的一部分。但书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作为刘邦重要的谋臣。他们又是怎样走到一起去的呢?

起初,张良只是想报国仇家恨,后来不意得了《太公兵法》,从而使之具备了谋略家的才能。然而,二者走到一起却有着十分偶然的机遇。书中说,陈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遂属焉。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才使得二者相互接近、相互认识。

这种相互认识的阶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接近的最初时期,他们就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史书讲,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由此可见。张刘的连璧,是必然的,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的。当然,这种基础还只是促成了张刘共事的基础。还不能促成张良立刻放弃立国的打算。在刘邦与项氏第一次相见时。张良还劝说过项梁建立韩国。而自己也做了韩王的申徒。等到共事多年,相互了解深了,张良受到刘邦的重用,而韩王也被项羽杀了,张良也就一心一意跟随了刘邦。这一点可从张良汉三年驳斥郦食其谋挠楚权的言论中得到证明。他说,今复立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陛下与谁取天下乎?言下之意是为了汉朝立韩国的抱负就放弃了。

张刘关系发展段第二步,是刘项关系十分危急的时候。双方关系可谓在小心谨慎中发展。刘邦占领咸阳,想拒关称王,项羽听说后,率军鸿门。欲击沛公军。当时在军事实力的对比上。刘不如项。而项羽叔父项伯因为与张良有旧。私见张良,欲与俱去。此时,张良完全可自顾逃生。然而,他却托以借口: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而私下却:乃具以语沛公。由此可见。前期的交往已在张良心中起了作用。在他看来,刘邦这个人能成大事?是可托身的。于是他借机又投一石,以问关系能否进一步深入?他说,沛公诚欲倍项羽邪?问得相当老成。而刘邦则予以应有的回应。鯫生教我拒关无纳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言下意即确实准备背叛项羽,而并不是警惕的掩饰,这样,双方在在政治观点上达成了共识。在私人交情上也更进了一步。对于这一点,文中有一段文字进行生动的证明:良乃故邀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拒关者备他盗也。对于拒关的原因,对不同的人刘邦的回答是不一致的。这一点,张良心里应该是明白的。然而对于冒险来救自己命的项伯的受人蒙蔽,受人利用,张良不仅默许了,而且成了刘邦的帮凶。

张刘关系发展的第三步则是在汉元年以后。汉元年正月,此次刘汉战争还未结束。沛公为汉王。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这可以说是汉王对张良跟随自己劳苦策划的一种奖赏。张良没有因此理所当然的享受,如是具以献项伯。对于这一行动。汉王没有表示出对张良的怀疑,怀疑其不忠:因为与敌国之臣相通,也许是在为自己营造二窟。而是亦令张良后遗项伯,使请汉中地。由此可见。二人已配合得相当默契了。而此时的张良,也择定了刘邦这个主子,已经全心全意地为刘家天下谋划了。他少年时代立小韩国的打算,也彻底为立大汉国的抱负所取代。

由于张刘深厚的政治情感。加上张良超人的谋略,从而使得张良在整个汉朝的建立中不断受到重视,并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掩卷深思。除了对太史公文章的叹服外,还得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伟人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然而,这段经历又并非普通人所说的那样离奇。

二、伟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又离不开他们主观的奋斗。

三、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有其平凡的一面。然而,在平凡之中又孕育着伟大。

四、伟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又离不开历史的偶然。

以史为鉴,可以证得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