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疑案揭秘5项羽凭什么成为西楚霸

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guides.html
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guides.html

在反秦战争中,论军功,项羽大概只能勉强排前五,刘邦、吴芮、吕臣、共敖四大集团,略地和歼敌数都在项氏集团之上;论军事实力,项羽大概只能排第三,刘邦、吴芮两大集团的兵力和战斗力都优于项氏集团;论政治权力,项羽大概也只能排第三,楚怀王集团和令尹吕青集团,掌握着更大的政治权力。

无论哪方面,项羽都不是NO.1,为什么超越群雄,爬上了“西楚霸王”的位置?

因为项羽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巧妙的资源整合和政治运作。

项羽与范增

第一招:拥兵自重,索要名位。

当反秦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项梁悍然发动楚地义军之间的内战,铲除假楚王景驹集团,扶植楚怀王熊心政权,项梁不客气地兼任令尹和大将军,掌握了楚国最高执政大权和最大军权。左尹、右尹、上柱国、大司马等核心岗位也被项氏及其亲信把持。楚国朝廷实际上是项家朝廷,一切大政都出于项氏,熊心不过是个傀儡王。

定陶之战,项梁兵败身亡,项氏集团倒掉了一根台柱子。非项氏实力派趁机拥护熊心亲政,对楚国进行了权力重组,熊心真正掌握了政权、军权,一些非项氏成员进入了核心岗位:吕青任令尹,陈婴任右尹,共敖任上柱国,吕臣任司徒,刘邦也晋身为武安侯、砀郡长。虽然项伯仍任左尹,项氏其他成员也都还身任要职,但项氏集团的权势无疑被大大削弱了。

项氏不甘心失去权势,时时图谋复辟。这个机会被项羽抓住了。怀王熊心命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大军救巨鹿。宋义军中的重要将领如范增、桓楚、黥布、蒲将军等,多为项梁旧将,在项梁旧将的支持下,项羽谋杀宋义,夺得军权,进而向熊心索要“上将军”的任命。熊心不得不答应。因为项羽掌握着最大一支楚军,项羽或左或右,或敌或友,足以影响反秦战场的胜负形势。

项羽取得巨鹿大捷后,又向熊心索要到“诸侯上将军”的任命。熊心还是不得不答应。项羽有了“诸侯上将军”的名分,政治地位直线上升,可以跟各国诸侯分庭抗礼了。

在那个时代,拥兵自重,索要权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项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陈胜的部将武臣拥兵自重,自立为赵王。陈胜十分不满,但为了不把武臣推向敌人那一边,不得不接受武臣称王的事实。

武臣的部将韩广拥兵自重,自立为燕王。武臣不服,率军征剿不成,也不得不接受韩广称王的事实。

吴广部将田臧杀“假王”吴广,夺得军权,向陈胜索要权位,陈胜虽悲愤万分,却不得不赐给田臧令尹和上将军印绶。

韩信拥兵自重,向刘邦索要“假齐王”的名分,刘邦只好立他为齐王。

彭越拥兵自重,向刘邦索要王位,刘邦不得不立他为梁王。

武臣、韩广、田臧、韩信、彭越等五人,加上项羽,都心想事成,一步登天。但他们无一例外,下场都很悲惨:武臣被叛将李良攻杀;韩广被部将臧荼攻杀;田臧被秦将章邯攻杀;项羽被刘邦攻杀;彭越被刘邦灭三族;韩信被吕后灭三族。

从此之后,二千多年,敢于拥兵自重、索要权位的人就难得一见了。也许后人从他们血淋淋的教训中产生了认识:世界是有规矩的,不照规矩来,没有好结果;不是自己的东西,拿了会烫手。

但项羽当时还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为轻松得到权位而沾沾自喜,根本意识不到其中的风险隐患。

项羽大军

第二招:结交诸侯,扩张势力。

项氏集团从来没有过统一天下的野心,最大的目标是控有楚国。但即使这个“小目标”,实现难度也很大。楚国有七大实力集团——熊心集团,吕青、吕臣集团,项氏集团,刘邦集团,吴芮集团,陈婴集团,共敖集团,无论讲权势、讲名望、讲实力、讲功劳,项氏集团都没有绝对优势。尤其是,项氏集团实际控有的楚地不多,只有江东地区约三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楚地掌握在其它几大集团手上,项氏想将别人盛在碗里的肉夹到自己碗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范增等谋士的策划下,项氏定下了结交诸侯、扩张势力的策略,利用“外援”增强竞争实力,为争夺天下领导权积蓄力量。

在巨鹿会战中,项羽先胜后败,困守漳南污西,与秦军“相持未战”,寸功未立。但在“伐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跟赵国的张耳、申阳、司马卬,燕国的臧荼,齐国的田都、田安都处得很好,基本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项羽“伐交”有一特色:结交的都是各集团的实力派,却不是首脑人物。他们跟项羽面临同样的问题:想割地称王,不能走论功行赏的寻常路,必须采用非常手段。

前年七月,秦将章邯主动向项羽投降。这对项羽来说,是巨大的利好。降服的章邯的功劳,足以让他傲视群雄,也足以抵消之前杀将夺权的罪过。

三个月后,刘邦平定关中,降服秦王子婴。关外的秦军都奉旨向义军投降。项羽本可轻松收获更多功劳,他却做了一件很有风格的事:将功劳让给别人。

项羽派张耳接收了山西的赵地,派魏豹接收了山西的魏地,派司马卬接收了河内及开封,派申阳接收了荥阳、洛阳地区。这四人无需征战,只要跑去接收政权、土地和秦军俘虏就行了,等于白捡一份功劳。他们自然也乐意投桃报李,支持项羽夺权。

项羽和蔼的另一面

第三招:顺应人心,结成团伙

秦朝垮台后,分享胜利成果是天下义军的共同心愿。

大家关心的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分享秦宫财宝,二是分封爵位和食邑。

相对来说,议定爵位和食邑,需要诸侯共同讨论,很重要但急不来,可以慢慢争取。分享秦宫财宝才是当务之急,财宝就那么多,被别人抓去了,就没自己的份了。

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担心:刘邦先定关中,已经将秦宫的财宝抓在手上,他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吗?人性自私,贪心不足,如果刘邦想独吞财宝,想让他吐出来,无异于虎口夺食。唯有结成团伙,联手对付刘邦,才有成功的希望。

项羽深知大家抱团求财的心理,决定利用这种心理,将大家笼络在自己身边。

项羽将队伍开到陈留,成立了临时接待站。陈留是交通枢纽,南来的、北往的义军想入关,都要经过陈留。项羽以诸侯上将军身份,坐地接收,将大大小小的义军队伍都收罗到自己的阵营,短时间内便聚兵至四十万,成为天下最大的一个武装集团。

有实力就有话语权,项羽由此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

第四招:坑杀俘虏,绑定祸福

各路义军集结到项羽旗下,只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服膺于项羽的才能、品格和功业。项羽纠集的人马虽多,不过是乌合之众,非常缺乏凝聚力。

怎样留人又留心?

范增献了一计:将秦军俘虏全部坑杀。

当时,项羽不仅集结了四十万义军,还收集了二十万秦军俘虏。许多论史者以为这二十万俘虏都是随章邯投降项羽的,实际上不是。跟章邯一起投降的只有河北的秦军,人数不超过五万——假设章邯手上有二十万大军,早就杀得项羽片甲不留了。这二十万秦军俘虏,大部分是奉秦王子婴的旨意投降的,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山西,二是河南。

河南的秦军,无论是开封秦军,还是荥阳、洛阳地区的秦军,都曾惨败在刘邦手下,相对要老实一点。河北的秦军,是在优势情况下随章邯投降的,心里难免有几分不服。山西的秦军,自陈胜起义以来,没让义军踏入过山西一步,心里更是不甘不服。行军途中,俘虏们受到义军虐待,难免把不服的心态流露出来。项羽听了俘虏们的议论,不禁暗暗担心:假设到了关中,俘虏们突然哗变,就危险了!

怎样消除隐患?范增建议将俘虏全部杀掉,并且指出,杀掉俘虏,不仅可以消除隐患,还能凝聚人心。大家担心遭到关中民的报复,不得不抱成一团。

项羽依计,命黥布、蒲将军率一部人马,诈称晚上行军,将二十万俘虏带到新安城南,全部坑杀。这一暴行,极大地震慑了追随项羽的各路义军,之前他们只想抱团求财,现在不得不抱团求生。大家的祸福绑定在一起了,谁还敢有背离之心?

兵马俑发掘现场

第五招:操纵舆论,打压刘邦

秦朝垮台了,分封天下势在必行。谁来主持分封大计?按惯例,怀王熊心是诸侯盟主,应该由他召集诸侯会议,论功行赏。那样的话,项氏集团不可能实现控有楚国的目标。必须把分封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才可能心想事成。

项羽想掌握分封大权,最大的助力来自于依附他的“外援”;最大的阻力来自楚国内部的实力集团。熊心集团有政治权力但没有军事实力,比较好对付。吕青拥护熊心,陈婴偏向项氏,可以正负抵消。吴芮盘踞江南,共敖控有荆襄,江南和荆襄都不是项羽必取的地方,可通过利益勾兑争取吴芮和共敖的支持。

项羽最忌惮的人是刘邦。熊心曾跟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定关中,根据约定,当为关中王。项羽意在楚地,对关中不感兴趣,跟刘邦原本没有利益冲突。但刘邦为了确保熊心的约定能够兑现,很可能支持拥护熊心;也可能亲自下场竞逐盟主角色,抢抓分封大权。如果刘邦掌握了分封大权,按刘邦集团依功定爵、依爵定赏的一贯风格,项氏控有楚国的愿景就没有实现希望了。

所以,项羽为了掌握分封大权,必须扫清刘邦这道障碍。项羽的策略是不断发起宣传战,鼓动各国诸侯团结一心,联手打压刘邦:

一是渲染刘邦企图独霸秦宫的财宝、美女,激发诸侯们对刘邦的仇恨心理。

所谓“挡人财路,如杀父母”,假设刘邦真的想独吞秦宫的财宝,挡了诸侯们的求财之路,那他就是天下公敌,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当项羽率领联军向关中进发途中,范增等人不断向诸侯们贩卖焦虑,声称刘邦为人贪财好色,见了秦宫的财宝、美女,不可能不起贪占之心。刘邦进驻咸阳已两三个月,搞不好秦宫的财宝都快被他搬光了。

其实,即使范增等人不说,大家也都会不由自地地设想这样的可能:刘邦守着成堆的财宝、成群的美女,哪有不伸手的道理?如果他只是想多贪多占,还可以理解,符合一般人情道理;如果他想独吞,绝对不能容忍,拼了老命也要跟他争一争。

但刘邦毕竟是一个精通人情世故的人,知道什么事最容易激怒大家,因此事先就把事情做得干干净净,把自己洗得清清白白——

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灞)上。(《史记?高祖本纪》)

对秦宫的财宝、美女,刘邦派人保护得好好的,等诸侯们入关后再作处置,这就非常有效地规避了引火烧身的风险。

刘邦

二是渲染刘邦有夺取天下的野心,激发诸侯们对刘邦的猜忌心理。

项羽率诸侯联军进入关中,大家很快发现,刘邦对秦宫的财宝竟是纤毫未取,都封存在库;秦宫的美女也一个不少,都软禁在宫中。这一来,大家对刘邦的仇恨之心转瞬间变成敬仰之情,都竖起拇指夸赞刘邦讲义气、够意思,好东西还舍得跟大家一起分享。刘邦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伟岸起来。相反,项羽、范增等人的形象也变得委琐起来,他们一再宣称刘邦要独吞财宝,岂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项羽、范增等人未料到刘邦竟如此廉洁,他们以为,即使刘邦不独吞,吞掉一部分是难免的,那也有得文章可做。谁知刘邦“封秦重宝财物府库”,没留半分破绽。猫不偷腥,狼不吃肉,这太可思议了!

眼看诸侯之心已经涣散了,范增开动聪明的脑袋,运用逆向思维,很快想出了“反向黑”刘邦的招法:以前把刘邦贬低为贪财好色的小人,现在则拔高为上应天象的野心家。范增故意当着诸侯们的面,建议项羽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

“山东”即崤山以东,指入关之前。范增这番话是告诉大家:刘邦入关之前,贪财好色;入关之后,忽然不贪财、不好色了,这不能说明他改邪归正变成好人了,恰恰相反,说明他产生了并吞天下的野心。就算大家现在分到了财宝、美女和封地,将来天下都要被刘邦夺去,今天到手的一切都要归零,岂不空忙一场?

言下之意,大家必须齐心协力把刘邦搞下去,将来才能安享富贵。

范增的强辞夺理,只能忽悠智商80以下的人,但义军中这些在三年反秦战争中活下来的头面人物,个个都是人精,哪有一个傻子?自然不可能认同范增的双标言论:之前怀疑刘邦独吞财宝,想针对他;现在又因为刘邦不贪财宝,想针对他。合着不管刘邦怎么做,都想针对他。想针对刘邦是项氏的事,跟大家无关,大家自然不愿淌这浑水。因此,范增的“反向黑”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是释放战争信号,迫使刘邦主动让步。

刘邦平定关中后,将关中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他曾召集关中的父老豪杰,公然宣称: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认为,自己成为“关中王”,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存在任何争议,更不认为需要打一仗才能得到“关中位”的位置。

项羽针对刘邦这种心理,多次发出战争叫嚣,让刘邦意识到,“关中王”不是唾手可得,我得不到,谁都别想得到,大不了打个稀巴烂。

为了让刘邦感受到战争威胁,项伯亲自去灞上传递战争信号,通过张良,告诉刘邦:项羽联军即将发动对刘邦的战争。

项伯官任左尹,在楚国政坛是仅次于怀王熊心和令尹吕青的第三号人物,说话是有分量的;何况他还是项羽的亲叔叔,带来的情报应该是可信的。

假设刘项真的开战,刘邦打不打得过?答案是:打得过。刘邦手下是随他扫平河南、关中的十万精锐,战斗力强悍;而项羽手下是是临时拼揍的四十万乌合之众,没多大战斗力。

那么,刘邦怕不怕跟项羽开战?答案是:怕。

为什么呢?

其一,“关中王”是刘邦当得的酬劳,无论文打官司武打架,只要开打,都会觉得亏。打个比方,你完成了一项承包工程,自然希望顺顺当当拿到工程款,如果要打到头破血流才拿到,就亏了!如果是在自己家里开打,打坏家业都算自己的,那就更亏了!

其二,刘邦本无意争夺天下分封大权,认为刘邦想抓分封大权,只是项羽尤其是范增捕风捉影的的猜测。刘邦自然犯不着为一个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大打出手。

所以,开战是刘邦要尽一切努力避免的结果。

于是,刘邦爽快地向项伯表明了无意跟项羽争权夺位的态度: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高祖本纪》)

项伯对刘邦的表态非常满意。

第二天,在鸿门宴上,刘邦又当面向项羽作了同样的表态。

摆平了刘邦,项羽通往权力之巅的道路再无障碍。于是,他伙同诸侯,假立熊心为“义帝”,又自立为“西楚霸王”,主持了天下分封大典,如愿拿到了大半个楚国,还将本不属于楚国的梁地揽入怀中。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是,在利益博弈过程中,项羽犯下了三个致命失误:

其一,在鸿门宴上,刘邦表态拥护项羽,项羽理应表现亲和的姿态,加以笼络,而不是节外生枝地导演一出行刺刘邦的丑剧。这等于将双方的同事合作关系重新定义成了生死仇敌关系。虽然“项庄舞剑”不是出于项羽的授意,而是范增自作主张生出的事端,但项羽没有及时发声制止,等于将自己摆在了同谋的立场。

世上有比取人性命更恶劣的事吗?鸿门宴之前,刘项还有一定交情;鸿门宴之后,刘项恩断义绝,再也尿不到一个壶里了。

项庄舞剑舞台照

其二,“关中王”是刘邦的核心利益,他对项羽委曲求全,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核心利益。项羽却愚蠢地将他逐出关中,分封在蜀中、汉中。以前,刘邦为了保住核心利益,害怕打仗;现在,核心利益受到了践踏,他的斗志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分封结束才一个月,他就迫不及待地挑起了战火。这一次,他大打出手,“关中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了,他想要的是整个天下。

项羽对关中不感兴趣,有必要从刘邦手中夺走吗?这又是范增给他出的主意。为什么要将刘邦逐出关中,范增自有一套歪理。但千理万理,逃不过一理:踩了别人的“红线”,就有遭到报复的风险。一个小人物的复仇都很可怕,何况是刘邦这样的实力派?

很多历史学者将范增视为智者。实际上,范增的特点是“好奇计”,确切地说,好用小智,不识大体。他喜欢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制造出问题,在没有争议的地方制造出争议,在没有敌人的地方制造出敌人,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是高明吗?不过是愚蠢狂妄而已。也许他是真心实意帮项羽,但实实在在害了项羽。

初期项羽对范增信任有加、言听计从,后来才认清范增的本质,开始疏远他,并最终赶走了他。但是,后果已经造成,一切都晚了!

其三,诸侯们一致推举项羽登上“西楚霸王”之位,让他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真的掌握了天下大权,在分封天下时,予取予求,无所顾忌地为自己、为家族成员和少数亲信抓好处,而忽略了众多功臣的利益。

实际上,大家推举项羽,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项羽虽号称“西楚霸王”,不过是个临时牵头人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取得天下霸权。当分封结束,没有得到好处的人固然会怨恨项羽,得到好处的人也不会感激项羽,因为他们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

后来,当项羽跟刘邦交战时,一个帮手都找不到;他分封的十几个“异姓王”,没有一个买他的账,有些还站到了对立面,变成他的敌人。假设项羽能预见到这样的结果,在处理分封事务时,尤其是在处理跟刘邦的关系时,一定谨慎多了。

权力的本质是势力,而不是职位。项羽没有培植起左右天下的势力,却想攫取左右天下的权力,这使他注定会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