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文博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人们都在追逐富贵荣华,富,是拥有很多财产;贵,是有很高的地位。虽然富有而不骄傲,仍然能保持纯朴的作风,以诚恳之心待人;有了尊贵的地位却不放纵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等之心做事待人,这一点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帝尧做到了。
《史记》记载,帝尧的生活很俭朴,平时吃的都是粗茶淡饭,只求温饱,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他谦虚谨慎,时刻警醒自己。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并且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帝尧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
帝尧贵为天子,却能恭行节俭、谦虚谨慎、心胸宽阔,而且不贪图虚荣、不惧怕百姓批评,帝尧身上的这种高尚节操,可为万世学习效仿,难怪百姓都十分拥戴他。后世的孔子对于贫富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论述。他的学生子贡曾问他:“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贫穷仍能乐道,富贵仍然好礼的人更高尚。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自古以来,帝位继承一直都是关系重大的问题。帝尧年事已高,由谁继位的问题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任亲还是任贤,关系到整个国家安危和人民福祉。知子莫若父,帝尧很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的能力和德行都不配执掌天下,而舜德才兼备,天下信服。因此,帝位让给舜,利在天下而不利于丹朱一人。若传位给丹朱,利在丹朱一人而不利于社稷民生。
圣明的帝尧“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开启了传贤不传后的禅让制度。“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提出了一个光辉的普世价值政治文明理念:国家是天下人的国家,不是一家人或者一个人的国家,大公无私、德才兼备者才有资格代表人民行使公权。执政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以全社会民众的福祉为己任,长此以往民富国强,把黎民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千秋功业,任人评说,进而达到无为而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