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本纪,世家和列传等体裁。以本纪体来撰写帝皇的事迹,以世家来记录王侯,以列传来记载其余人士的事迹。这样一来,历史上的名人大都可以被安排进自己归属的地方。但是,对于《史记》第七“项羽本纪”和第八“高祖本纪”,便有了以下疑问:项羽一生都没有当过帝王,他凭什么进入本纪。
对于这个,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的 一段也可以看成他的解释。他写到:“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总结起来主要的原因是首先项羽不和从前的帝王一样,由继承而来,而是个人从平民奋斗最终得到(更加应该得到嘉奖),其次,他亲率诸侯参与直接战斗颠覆了暴秦,而且他主持分裂天下,所有的政事都由其定夺,称号为“霸王”,这些都是千古未有的奇事奇人。基于以上原因,项羽该入本纪。
▲西楚霸王项羽画像。考究项姓的来源,通常有二种:
其一,出自姬姓,周朝有项国,是周朝的同姓(姬姓)诸侯国,据郑樵《通志·代族略》载:“项氏或言姬姓之国,故城在陈州项城县(旧城址位于今沈丘县槐店镇)东北一里。”《左传》记载鲁僖公十七年鲁灭项。亡国后的项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以作纪念。
其二,出自芈姓,为楚国王族后裔。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建立了项国。后来,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项”命姓,称项姓。另外根据《广韵》记载,项姓虽然源于芈姓,但芈姓的先祖本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所以追本溯源,项姓的起源还是源于姬姓后人。
▲楚国地图。由于太史公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所以学者大众都认同第二种记载,以为项羽乃楚王族后裔,那么项羽家族顺理成章也就楚国世家贵族。
按照历史线索梳理起来,大概就是:公元前年,项国被鲁国灭亡,近年来,项氏一直为鲁国贵族。公元前年后的几年间楚国攻取淮北及鲁国南部势力,项氏归属为楚国,项羽太爷爷为楚将。公元前年后几年间项氏镇守楚国淮北地。公元前年,项氏被封项城,镇守楚国西北。公元前年,楚将项燕在平与大破秦军,后一年项燕战败 。
▲楚将项燕战败。对于楚汉之争,其实并不是项与刘邦两个之间的决,是以项千弟为代表的吴越集团与以刘邦萧何韩信等为代表的苏北集团的决战。再通俗点讲,不过是苏南与苏北两势间的决,或者可以说是吴越化与中原化的较量。
项的亲信,是会稽起义时的千江东弟,次亲信是原楚国故地的造反军团如英布等,最外围的则是各地投降将。项的各项军政计,都由这部分亲信制定。因此,这部分的判断、谋划,直接影响了项的各项决定。在项的这部分亲信中,谋断能最强的是范增,安徽巢湖。项直尊称范增为亚,且范增已经七龄,不可能在 关头叛项去,项却轻易举地中了陈平的离间计。原因就在于范增不过是项的次亲信。项真正披肝沥胆、确信不疑的,只有江东的千弟。这千弟中,现在有姓名可考并且可以确认籍贯的是故吴令郑昌、壮桓武。另外名见《史记》的还有钟离味、龙且、季布等。这些,勇武有余,智谋不,在关键时候不仅没有帮助项,反拖了项的后腿。
▲安徽巢湖亚父范增祠。其一,江东弟才智能平佳。《史记》“项本纪”记载,项梁杀,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不惟智谋如此,勇武亦是如此。“籍长尺余,能扛,才过,虽吴中弟皆已惮籍矣”。所以在楚汉相争过程之中,凡项亲指挥作战的,不取胜。旦需要分兵拒敌,吴中弟却没有个可堪任。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龙且部被韩信杀的全军覆没。可以说,龙且的全军覆没,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从此项刘邦攻守转换,形势变。史载项“闻龙且军破,则恐”。
其二,江东弟向来尚武少。吴越本来僻处江东,难得接受中原先进化的熏陶,偶尔出现的伍员、孙武、范蠡、仲等,也不能得以长久,更兼吴越连年征伐,不久被楚国灭掉,所以吴越带,弟们只知勇,不知有。以于在军打仗的过程中,只知道打打杀杀,不知道收买,播洒仁义。甚有项分封诸王之后,将部分江东弟裂分王,结果这些德能,将的王国搞得鸡飞狗跳,个接个地乱了起来,没有给项提供个稳定的后保障。
▲西楚龙且全军覆没。其三,对于项取得胜利之后政治制度的选择上,但凡通晓点历史的,就应当劝告项取长补短,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起。结果由于亲信中有此才识,然也不会有进谏,那些亲信将领,则巴不得即裂封王,成国。所以英布被封到九江国后,珍惜的量,不仅没有出兵援助项,被项逼急了反投靠了刘邦。反观刘邦,西汉建后,即借鉴秦朝和项的经验教训,分封王侯,郡县并举,才终于稳定了政治局。
▲山东泰安霸王坟。项的失败,不是其个的原因,是以项为代表的江东集团的失败。江东的化底蕴不以撑整个国家的治理,所以也就难免项乌江刎。所以说,西楚霸王有勇、未必无谋,背后更多的还是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带来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