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幼时在邯郸颠沛流离,受人欺辱。8岁回到秦国,前年,13岁时继王位。前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人,自前年至前年,先后横扫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施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焚书坑儒让后世为秦始皇冠上了暴君的头衔。可是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焚书坑儒的真相又是什么?
1.焚书
前年是秦始皇三十四年,有一个叫淳于越的人在宴会上反对郡县制,主张分封制。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说法,向秦始皇建议统一天下应该统一思想,他认为任由各家思想在民间发展而不加以制约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因此建议秦始皇焚烧民间百姓私藏的诗,书。
但是焚书并不是要烧尽天下所有的书籍,李斯建议要烧的是“秦纪”以外的历史著作,并没有建议烧掉儒家的《诗经》《书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
在《史记·李斯传》中记载,司马迁转引李斯的话说:“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李斯对于那些诗书百家语,仅用了一个“去”字,并没有肯定地要“烧”。紧接着这段话还有一句:“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这里是“收”而不是“烧”。
另外《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也可以证明秦始皇并没有烧书。这种记载是:“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也就是说,当初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萧何先行没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图书;后来,刘邦坐了天下后,从这些图书中获得了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等资料。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下令收缴民间图书,藏在官府和官员之手,禁止民间私学,并没有将它们烧了,至少没有全烧。否则,萧何收什么?刘邦又如何获得资料?
2.坑儒
秦始皇晚年痴迷修仙,希望得到仙丹灵药长生不老。于是,很多神人术士便聚集到他的身边,骗吃骗喝骗钱。徐福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一去不返,侯生、卢生私下说秦始皇坏话害怕并逃跑,当然逃跑之时卷走了很多钱。秦始皇暴怒,下令抓捕了当时在咸阳城的术士四百六十人,并将他们全部处死。所以说秦始皇坑的是术士非儒士,那么后世为什么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呢?有一个理由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所坑者为“生”,而司马迁在《史记》索引中的说“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所以,“生”即“儒者”。其实,这明显是断章取义,因为汉代以前,方术之士也可以叫生,如《史记》中有载的安期生就是著名的术士。
前面虽然说了秦始皇并没有专门坑儒,但是所坑的四百六十“生”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儒生或准儒生呢?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秦始皇“焚书坑生”之后,扶苏谏道:“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的人民未必心服。这些儒生(原文是“诸生”)都是学习孔子的,陛下这么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惧不安。请皇上明察。”秦始皇闻谏大怒,把扶苏赶到遥远的北方边境,让他当蒙恬的监军去了。
司马迁在记载秦始皇咸阳坑生一事时,只是笼统地说“诸生”或者“术士”,扶苏在进谏时,则把“诸生”的意思解释得非常明白:“诸生皆诵法孔子。”为什么两者说法会混乱不清呢?
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仙问药,有一些儒生便投其所好,混进术士的队伍;另外,方术之士多数也是读书人,也可算是准儒生。此外,一旦杀戮就可能伤及无辜,发生咸阳的坑“生”事件,其矛头虽然主要指向方术之士,但也会波及到儒生。
秦始皇一生并非残暴无理,他横扫六国,统一中国后并未屠城,也未杀功臣。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我们中国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泱泱大国,可能像欧洲一样。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我们华夏文明不能传承五千年生生不息,可能像玛雅文化一样。秦始皇所作的事情,如焚书坑儒,也是有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不能以此来磨灭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