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陈胜开创了农民起义用君权神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两部分。“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是因为他在秦王朝的严酷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建立了非常的功劳。同时司马迁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这种不寻常的做法,可以看出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是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这种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历史的态度,是其进步史学观的表现。

文章记叙的是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速发展的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志向远大、有领导才能和斗争策略的人,读过这篇文章,相信许多人对有些地方的情节应该会特别深刻,陈胜在起义前的舆论准备,他做了两件事:一是鱼腹之书,二是篝火狐鸣。

陈胜和吴广去行卜,念鬼以及把写好的字条“陈胜王”放进鱼腹中,而后去卖,又半夜燃起篝火,学狐狸鸣叫,这两件给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这种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可笑的,但在那时却是一种首创,是组织、号召群众的一种好办法,这种办法为以后历代农民起义领袖所惯用,只是组织方式愈来愈缜密而已。

在《水浒传》中,方腊被当成了一个丑角,专门用来烘托梁山好汉,其实,方腊在北宋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他非但不是个丑角,还是条汉子。

当时的皇帝是历史上最有才情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他偏好花石竹木,手下的奸臣便投其所好,打着为他搜集奇花异石、奇珍异宝的借口,到江南一带大肆搜刮,趁机敲诈勒索。搜刮来的奇花异石和奇珍异宝多不胜数,均用大船载之,并以十船为一纲,美其名曰“花石纲”。

公元年的秋天,被“花石纲”所扰的方腊奋然起义。方腊为人仗义,又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再加上许多百姓早就对“花石纲”痛恨不已,于是在他的响应下,一呼百应。

方腊起义想着起义必须也要有个名目,如果只说推翻朝廷的话,百姓一定会感到害怕的。他便想起了用摩尼教的“二宗三际”来煽动群众,所谓的“二宗三际”,是摩尼教的根本教义和世界观。“二宗”指光明与黑暗,即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和后际,也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讲的就是三界轮回的意思。百姓本来生活就难以为继了,再加上这些舆论一迷惑,百姓就有了信仰,于是便像火种一样,很快不过十来天日,来参加起义的穷苦百姓就达上万人之多。

很快又发展到二十万人之多,但毕竟是贫苦百姓自发组织的队伍,论武器装备和战斗经验,都敌不过朝廷的正规军,加上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洞中的七万起义军很快被杀光,方腊和妻子被俘。

在中国古代主要奉行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如果随便起义,本身可被视为是反贼。为了摆脱这个形象,起义的人就会营造出一种气氛。中国古代观念是“君权神授”,就是说,天神的权威,理论上讲是比天子要大的,那么他们就制造一种自己是天子的舆论吧,用虚无缥缈的神权来迷惑百姓。

至正二十八年六月的一天夜间,从二更到五更,彰德路天宁寺塔忽然由黑变红。这本来是一种放电现象,年杭州六和塔也曾如此放光。于是这种自然现象就被朱元璋的手下加以利用,编成了一首儿歌:

塔儿黑,此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公。明·宋濂等撰《元史·五行志》

我们来看看它的意思。

“塔儿黑,此人作主南人客。”描写天宁寺塔原来的形状,并把它与元朝统治是由北方蒙古入主中原的现实联系起来,表现了某种不满。“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公。”塔儿发红光,神灵显圣,说明什么呢?“朱衣”,即红衣。朱衣人又可隐指当时起义军领袖朱元璋。这是一种上天的神示,暗示朱元璋当皇帝以取代此人,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

利用群众的迷信心理编歌谣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是历代农民起义时常用的办法,这首歌谣也是如此,它以塔身发红的事实,以民谣显示起义军得到天助,使人们感到朱元璋是合法主人,必然取得胜利。

因为古代帝王大都要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帝王宣扬统治合法性啊。

加上当时的平民阶级思想落后愚昧。所以如果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肯定不懂,反倒不如利用他们迷信愚昧的心理,制造一种自己是天子的说法,效果要强上百倍!

这样,他们就可以把他们的起义摆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不至于受民众言论的攻击罢了。

你们还知道农民起义中用来包装自己的方法,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