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正身心史记读后感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重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的民族,这种习惯自然而然也使得中国在世界文化历史上的地位从始至终都是极高的。在读史观史的文学路上,我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流着泪说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哲学家培根也曾感叹到:“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历史上许多的青年才俊,都与古典名著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大都从前人的作品中获得启迪,又留给后人丰厚的财富。而许多伟人也是在古典文学著作的熏陶下走向成功的。现实在前行时,一直都带着历史的痕迹。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道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可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星。这本司马迁殚精竭虑耗时一生创作的历史著作,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用心。

读书是人们从幼儿就开始做的一件事情,然而在这个日益“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越来越少的人能静下来读一本书。人们每天被爆炸的消息裹挟着向前。从前看起来像是技术限制着学习,只能从身边有限的书本进行知识的汲取。其实现在又何尝不是技术限制着学习?在算法当道的年代,知识的摄取容易浮于表面,容易形成知识的圈层化,获取的知识大部分是被商家从用户的爱好分析中总结后推送给我们的。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阅读纸质书籍,阅读经典。我自己也身体力行的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其内在的灵魂,读一本就足以在感知世界的旅途上前行一大步。在阅读过的书籍中,史记始终是我尊崇的名著。从史记中明白的道理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给我们直观的展现了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将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每一个历史伟人的功绩和瑕疵,作者都用客观的情感来描写。从最初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屈原、沉迷酒色暴戾的商纣王、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卧薪尝胆的勾践……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在现实里,映射着无数人的未来。我以史为镜的原因之一是希望自己能在前人的身上看到自己不足的影子,找到它并纠正。是人都有影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错了还不悔改甚至毫无意识到错了。以史为镜的原因之二是读史使人明智。不可否认,我们从小就听着各种各样楷模人物的故事长大,包括现在我也偶尔将数学家高斯、欧几里得、祖冲之等名人的故事在课堂上如数家珍的给学生们叙述。他们身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品格,会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告诉他们、告诉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坚持和无畏。在世界观尚且浅薄的孩子那里,他(她)或许不能做出像这些伟人一样的功绩,却可以让他(她)知道什么样的观念是正确的,需要怎么样做才是符合社会道德风尚的。

史记带给我的绝不止是一篇篇故事和一个个文字的欣赏,更多的是直击心灵的叩问。每一次成功前的借鉴,每一次失意时的激励,每一次迷茫时的解惑。人不止是小的时候才学做人,人一直都在学习为人处世。

“卧薪尝胆”在司马迁的《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我佩服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的勇气和毅力,蛰伏后雄起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纵使是史记里我最喜欢的西楚霸王项羽,推翻秦朝、烧了阿房宫,也因为自己不听取良言忠告而兵败,落的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让我知道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我享受着艺术带给我的洗涤,又在熏陶中不断进步。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更加知道努力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是处于将努力的道理说给孩子听的年龄段。有限的一生是不断犯错又不断改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感悟生命中花开花落的惊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