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电视剧里常见官员的身影,这些古代的公务员,要么常常在朝廷向皇帝做工作汇报,要么宅在家中处理家事。
古代实行官本位体制,士农工商4个层级。只有作为官员的“士”才享有法定的假期。
那么,这个古代的铁饭碗,假期福利待遇究竟如何呢?
文武百官在上朝向皇帝做工作汇报时,不需要站着,也不需要跪着,而是可以坐着面见皇帝。
秦朝的官员没有法定假期。有特殊情况才能请假,称为告归。
怎么样才算是特殊情况呢?一般是两种情形:
第一,年纪确实大了,干不动了告老回乡。
第二,自身残疾、大病、绝症等等,辞官回家。
在秦朝基本上只要能动,就得老老实实的干活。
汉朝比秦朝强多了,开始出现了官方的定期休假制度。
汉朝的日常休假叫做休沐或者洗沐,类似于咱们现在的周末。
最大的区别是,现代人每天上下班几乎都可以回家。但在汉朝,职位稍高的官员一旦进入了官署办公,需要值班5天,随时准备奉朝听命。吃、住、工作都得在官署,5天后可以回家休息1天。
但一般的低级官吏可以在下班之后回家。上满5天班,休息1天。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哭诉说的正是汉朝时的公务员工作期间必须留居官府,难以顾及家庭的情形。
汉朝官员休假除了现实需要之外,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汉初崇尚道教,而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对浣洗沐浴非常重视,所以汉朝推崇换洗沐浴。一方面清洁自身体,另一方面去除心垢,澄清思想。
那为什么是5日1沐浴呢?
这与那时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关。在古代历法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分为24节气,三等分5日为一候。这便是气候一词的渊源。
可见,汉朝5日1沐浴是为了遵循其观念中的天人变化之道。
汉朝日常的休假也可以调休。
比如官吏、军人、太学生离家太远,不能当天往返的,可以累积起来一块调休。
比如在皇宫内廷当差的官吏,他们享受不了5日1休。就可以累积起来1旬1休,1旬就是10天。
像冬至、夏至等法定节假日都可以按规定休息。除此外还有探亲假、丧假。
如果官吏离家2千里以上,每两年可以探亲一次,每次80天的假期。丧假总计36天。
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不好好服丧后果很严重。
比如说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年轻时表现优异,汉元帝准备授予他官职,有人弹劾说陈汤不给自己的父亲守丧,属于没有德行的人。
汉元帝先暂时将他它搁置起来,还处罚了举荐他的人。陈汤也因此差点失去了留名青史的机会。
还有些福利假期是二千石级以上的高级官员才能享受到的,叫做告假。
《史记集解》中说:予告,是官员考核成绩最优异的人可以休长假。赐告,是病假满三个月就要被免职。但如果皇帝恩赐,他就可以带薪留职,继续休病假。
唐朝是个宗教盛行,多元并包的社会。佛教,道教及各种外来宗教之间相互影响,交融。因此,“坐”成为官员上朝时的日常形态,除去传统文化习俗因素,宗教文化的渗透影响也应算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唐朝在继承汉朝假期制度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变,唐朝皇帝认为工作5天就休1天,太奢侈了。于是搞了一个旬假,就是每10天休1天。
但你千万别觉得唐朝的休息时间少了。
唐朝的假期非常多!
像节气假,立春、立秋、立冬各放一天。
夏至、端午、中秋、腊八之类的小节各放三天。
春节、寒食清明节、冬至各放七天。
5月农忙,田假15天。
9月要备制寒衣,授衣假15天。
老子、释迦牟尼生日各放假一天。
皇帝生日放假三天。
皇族、重臣过世或者忌日放假。据记载,唐朝皇族成员去世,放假了16次,大臣去世放假了54次。狄仁杰去世的时候就放假了两天。
探亲假——父母在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假期。父母在里以外者,每3年有35天假期。
个人有重要的事情放假。
儿子及冠礼3天假.
子女婚事9天假。
其他亲戚的婚礼,有5天、3天、1天不等的假期。
还有一些难以想象的假期,二月八、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十月一,各放一天假。
碰上夜观星象,发现了星变也放假。
唐朝后期的春节假期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单双号上朝休假。
于是,官员们大年三十放假,大年初一上班,初二又放假,初三再上班。
唐朝的各种节假日加起来大约有77天。加上日常的旬休,一年的休假大概在天左右。
唐朝末年还建立了退休制度。凡官吏年满70就可以退休,称为致仕,享受半俸。
在宋朝时期,文武百官在面见皇帝的时候,只需要站着就好了。
假期到了宋朝更加夸张,一言不合就休假,还把休假上升到礼制的高度。官员们不休假,甚至会被训斥。
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5大节各放7天。
天圣节、夏至、中元节、下元节等7个节日各放3天。
立春、春分、清明、立夏、端午节、立秋、七夕节、秋分、重阳节、立冬等21个节日,各放一天。
再加上每个月3天旬休,共有天的假期。到了后来,宋神宗时期各类假期大概多天。
此外还有国家祭日。
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的爷爷是腊月初七死的,宋朝皇帝把这天定为国家祭日。
前后放假三天,从腊月初六放到腊月初九。到了腊月初十还没上班呢,因为宋仁宗的母亲章献太后过生日,又放三天。章献太后生日刚过完,冬至又到了,放假7天。
接着又是天庆节,放假7天。然后春节到了,再放假7天。春节期间,万一皇后生了个小皇子,皇帝一高兴,又给了3天假。这3天假期刚过完,元宵节到了,再放3天。
一个在宋朝上班的人,他的春节假期通常从腊月上旬就开始了,到正月中旬才结束,满满当当一个多月。
除了这些常规的假期之外,根据具体情况,宋朝官员还有探亲假、病假等等多种名目繁多的假期。
到了元朝,宋朝的假期直接被腰斩,休假数量减掉了一半多。一年只有50多天的假期。更匪夷所思的是,元世祖又规定在旬假期间不能杀生。
相比宋朝,元朝每年多出了五六十个工作日。这让元朝的行政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精简假日的作风也一直延续给了明朝。
明朝只有在非常重大事件的时候,比如听宣诏旨、祭祀、祭祖等场景才会用跪礼。其余的场景,比如皇帝出行时,官员也是行揖礼,不需要跪拜。
明朝的统治者规定了更少的节假日。明朝时,每个月放一天假。大部分传统节日的假期都被取消了,只剩下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有假期,共计18天。
明代官员们日常办公的常态是:“戴星而出,戴星而入”。
朱元璋过世后,日常休假增加到每月3天,再加上休假的18天,官吏们才稍微轻松了些。
就像电视剧中表演的那样。在清朝时期,文武百官在面见皇帝的时候,是需要行下跪礼的,而且还要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至于假期制度,清朝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略有调整。
考虑到冬至、元旦、元宵三个假期的时间比较集中,清朝索性将这三个假期放到一块休。
每年年末的12月19~22日再到新一年的正月19~22日为假期,这段时间称为封印。
至于19~22日哪一天开始放假,哪一天开始上班,每个年份由算出的吉日来确定。除此之外,不再设有其他的假期。
鸦片战争之后,礼拜天这一宗教用语开始流行。西方的星期制度也就代替了原来的旬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