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
坊间传闻,《史记》是日本学者们的床头书,他们奉之如圭臬,日日阅读,常读常新,足见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也足见国人对本国文化的漠视。
我们不妨简单聊一聊这部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的的笔触上达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如何将这些人分门别类,逐一归类成首先是摆在司马迁面前的难题。
最终呈现到我们面前的是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其中本纪记录的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既然是最高统治者的政绩,西楚霸王项羽便就算不得帝王,为何偏偏太史公司马迁毅然决然在竹简上刻下“项羽本纪”四字呢?
项羽为何列入本纪
追本溯源,众说纷纭,有人说项羽推翻暴秦,自称霸王,虽未称帝,但身后的功绩与手中的权力足可比拟古之帝王。如此说来无大错,不妨回到那个时代瞧一瞧真实的场景,天下诸侯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按照历史上关于帝王的定义,义帝被编入本纪篇绰绰有余,为何太史公却偏偏不为此人立书著说呢?
还有一种解释与太史公本身份经历相关。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次犯我大汉边境,汉高祖刘邦在遭遇白登之围之后选择了“和亲”政策。直到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登基后,脚踏着祖辈留下的盛世,决定反击匈奴,以重振我大汉国威。
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自请率领人进攻匈奴,遭遇3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名将之后,岂能逃窜,李陵指挥部下殊死抵抗匈奴,竟使得匈奴占不到半分便宜。匈奴的单于误以为前方是汉军主力,亲率8万大军加入战争,11万大军围堵士兵,匈奴乃马背上之民族,战斗力剽悍无比,结果屡屡受挫。本想就此退兵,结果汉军内部出现间谍,报告事情,李陵寡不敌众,做了俘虏。
朝堂之上,武帝稳坐龙椅,表情严肃,不发一言,堂堂飞将军之孙,投降地方,实在是大汉的屈辱。他等待着手下大臣提议惩治李陵,大臣望风而言,纷纷指责李陵贪生怕死,为区区身家性命置国家大义于不顾。
太史公司马迁与李陵之间交往甚浅,不过点头之交。正直的秉性使得他不愿与趋炎附势之辈同流合污,他站起身来,面向武帝,不慌不忙地说道:“我听闻李陵将军遭遇敌军10余万人,以兵马尚能斩敌一万多,实在是有功而无过。况且李陵将军投降是否别有用心,我们当前尚难预测。”
一语落地,惹得龙颜大怒,司马迁锒铛入狱。史官是古代世袭的职位,向来公正,不惧生死,汉武帝知道死亡无法恫吓司马迁,于是用腐刑威胁他。士可杀,不可辱。儒家教化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连一根头发都不敢毁伤,更何况是断掉男子的命根。
司马迁想到了死,唯有死可以结束无穷无尽的痛苦。他看了一眼监狱的墙壁,摸了一下,坚硬无比,退后几步,决定撞墙明志。可就是头颅要触碰道墙壁的刹那,他想起父亲在临死前的谆谆叮嘱:“迁儿,我司马家世代史官,愿你编写一本史书,从三皇五帝写至当今时代。”
是啊!还没有完成父亲的遗志,就这样离去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最终选择忍辱负重,在苦难中完成史书的创作。
我们无法体会他是何等的艰难,只能从他留下的只言片语中体会其痛苦的经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夜间常常被汗水湿透衣物,却依旧坚持着书写史书。到了书写项羽这个人物时,他停笔许久,到底应该如何描绘这个人物,此人与汉朝开国君主汉高祖并争天下四年,到底是归入世家、列传还是本纪?沉思良久,他刻下“项羽本纪”,此人能和高祖相争,不正说明此人乃人主吗?何况此人顶天立地,称得上千年来不世出的一位大英雄,一个奇男子。
太史公的灵魂创作
他喜爱项羽,太憎恨汉武帝,以至于连他的祖祖辈辈都憎恨起来。腐刑,可是奇耻大辱啊!然而史官不能投入自己太多的爱恨,必须秉笔直书。
可是人谁又能真正脱离自己的爱恨呢?潜意识里的喜欢无法隐藏,会不自觉流动笔尖,会不自觉影响人的思考。项羽的经历在他的笔下开始缓缓流动,他越写越入迷,越写越投入,甚至忘记时间流逝的痕迹,从清晨一直写到黄昏时分,当他写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眼睛转到窗外,他不禁问了一下自己:史书能这么写吗?
无法判定,此时的他的灵魂似乎不受控制,仿佛西楚霸王的附身一般,一个伟岸的形象就此被树立到文字之间。以至于今日之人读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遂霸有天下。”时,隔着千年的时空,依旧可以感受到项羽身上散发的英雄之气。
终于他完成了《项羽本纪》,一个不是帝王,却拥有着帝王气质的人物。他不知后人会评价他的行为,如同孔夫子所言:“知我罪者,其惟春秋。”后人亦可从此书中判定我司马迁的功过是非。
而《项羽本纪》就这样在《史记》中长久地保留下来,后来班固在书写《汉书》时,项羽从本纪坠落到列传,然而汉书里的项羽远远没有超越《史记》中的项羽。
结语
除却《项羽本纪》外,《史记》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的部分,比如韩信为什么在列传?吕后也为什么在本纪?屈原和贾生为什么放到同一列传?背后到底暗含着太史公司马迁什么的思考?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