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称《史记》为正史之首,《史记》成了史家修史的枯模,文人学习的榜样,从而结束了《史记》长期以来不受人重视的冷落局面。到了宋代,《史记》被大量刊刻印行和分析评论,极大地促进了《史记》的流传,扩大了《史记》在社会上的影响,标志着《史记》研究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史记》研究史上,宋人大量刊刻印行《史记》,是件功德无量}弃惠后人的大好事。因为司马迁《史记》成书后,正本藏之名山,副本留在京师,在西汉末流传不广,加上朝廷控制甚严,就是贵如封国诸王也不易获得。到了东汉末、魏晋至隋唐之际《史记》才流传稍广,士大夫家多有其书。可是当时传世的都为抄本,而《史记》卷轶巨富,抄一迫也非易事,要广为流传,显然是不可能的。自宋人大峨刻印《史记》后,《史记》的本子才易得易求,随处可见。
宋代刻印伪《史记》,版本繁多,有官刻的,也有私刻的。有单行的《集解》、《索隐,,也有合刻的《集解索隐》和合刻的三家注,应有尽有。由于宋代垒帝喜好《史记》,如宋仁宗曾听刘敞讲《史记》,宋高宗曾亲自抄写《史记》,所以宋代的官刻本《史记》,大多数是在皇帝的直接过问下进行的。在宋朝开国之初的宋太宗浮化年间就开始了官刻《史记》的工作。如《麟台故事》级:“淳化五年(公元年)七月,诏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书》。”参加校勘工作的官员先后有杜镐、舒雅、吴淑、渐镇修、朱昂等人。淳化中校勘完毕,付有司摹印。这是宋刻《史记》址早的本子。因为这个本子的校勘未臻梢善,到宋真宗时,又命重校。据《麟台故事》说:“真宗谓宰相:‘太宗崇尚文史,而三史版本,闻当时校助官未能梢详,尚有谬误,当再加刊正。”乃命太常丞直史馆陈尧佐‘著作郎直史馆周起、光禄寺丞直集资院孙仅、丁逊复校《史记》。寻而,尧佐出知寿州,起任三司判官,又以着作佐郎直集资院任随领其事,景德元年校毕。任随等上覆校《史记》,并刊误文宇五卷,诏赐帛有差。”以后官私刻本陆续出现,计有景箱元年刊本、绍兴十年朱中奉刊本、绍兴中刊本、.乾道七年蔡梦弼刊本、淳熙三年张好桐川郡斋刊本、嘉定九年蔡成刊本、蜀刻大字本、蜀刻小字本、南宋覆景德本等几十种,我们今夭所能看到的百袖本《史记》中的三个残本,和完整美好的黄善夫本《史记》,都是由宋人刻印并一直流传下来的奋由于宋人的梢校精刻,《史记》终于有了一个完好的本于供时贤后人学习和研究,这个贡献是很大的。
《史记》刻印后,为米人阅读《史记》、评论《史记)、师法《史记》带来了许多方便,从名师硕儒到一般的文人士子,普遍喜好《史记》,读而不厌,热悄甚高。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一生嗜好读书,而对《左传》、《史记》、《汉书》更是“嘴之不倦”。古文大家苏轼一向重视对史学的学习,对那些能够“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史记》、《汉书》的乡间老擂的刻苦攻读精神,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自己对《史记》的学习,也很勤奋,即便在遭贬黄州的困难时期,他还写信给陈季常,请陈帮他借《史记索隐》和《史记正义》,准备凭借这两部《史记》训解书来帮助他进一步研读《史记》。宋人王正德编的《余师录》还记载了这徉一则逸事,“陈后山初携文卷见南丰先生,先生览之,问日:‘曾读《史记》否?’后山对日:‘自幼年即读之矣。’南丰日:‘不然,要当且置它书,熟读《史记》三两年尔。’后山如南丰之言,读之,后再以文卷见南丰,南丰日:‘如是足也。’”陈师道自幼即读《史记》,对《史记)不可谓不熟,曾巩还要他放弃它书,再专攻(史记)两三年,宋人对《史记》
宋人在认真阅读之偏爱和勤学,由此可见一斑。作文之祛,如欧阳修、《史记》的同时,也很注重向司马迁学习苏询、曾巩、王安石、苏辙、苏轼等人都是宋代古文大家,他们在倡导古文运动时,继承宋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仍然提倡学习《史记》,并且身体力行,导夫先路,取得了很大成就。像欧阳修曾被人誉为是学《史记》最褥其位的人,苏轼说他“记事似司马迁”(《宋史·欧阳修传》),方苞说他的碑志铭文“举《史记》之格Rd,而曲得其风神”(《古文约选序例》),刘熙载总论风洛说:“太史公文”,“欧得其逸”,“逸者善用纡徐,故引绪乃视入妙”(《艺概·文概》),认为欧阳修那种纡徐委备、自然流畅的风格,是褥力子《史记》的。苏辙也自盲,他的雄刚俊伟的风格,是向司马迁学来的(见《上田枢密书李)。雷简夫称费他的“史论得迁史笔”(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曾巩的文章含蓄典重,雍容平易,’《宋史》本传说它:“上下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也指出了曾文出入于司马迁、韩愈之书的特点。苏轼、苏辙兄弟也是《史记》的亲拜者,罗大经说苏轼的《赤壁赋》与《史记,伯夷列传》“机轴略同”,是“东坡步骤太史公者也”“鹤林玉璐卷六《伯臾传赤壁斌”。苏辙着到司马迁由于重视外界阅历,所以写出了疏落紊荡,很有奇气的文章,于是便傲法司马迁的作文经验,去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姑识天下紊俊之士,终于也写出了“有硫荡之气”(刘大橄语)的文章。在欧、苏等人的提倡和影响下,《史记》受到了古文家的积极推条和学习,(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
宋代文人嗜好史书,又长于议论,具备评论史事和批评史书前能力,而《史记》作为一部贯通古今、体大思情的宏篇巨侧,值得批评研究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所以宋人在勒读之余,侮每发为文章,对《史记》作出各种分析评论,他们或评人物,、或论史事,或说体例,或谈语省,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褒有贬,不宗一家,在《史记》研究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的《史记》评论的新局面,对以后各个时期的《史记》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刻《史记》和评《史记知是未代《史记》研究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宋人所以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杰出的成成,不是供然的,它和当时的时代政治、社会风尚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宋代因袭唐代官修史书的传统,最高者刘修史非常重视。除朝延设冤修书局外,对私人修史也于以支持、鼓励,有史学才华的专门人才,还能受到朝廷征用,享受伟禄。流风所及,使钻研历史的文人学者日益增多。为迎合文人学习的需要,一书时间史书被大量刻印行市,各种本子的《史记》如雨后春笋,蜂涌而出,这就很自然了。当时,由于活字印以术的发明,使侧书成为一种较易做到的事,也是《史记》能被大量摹印的原因之,其次,据《两朝志》载“国初承唐旧,以《史记》、两《汉书》为三史,列于科举。有患传写多误,雍暇中,始诏三馆校定攀印。”(《玉海)卷四九《绍兴十七史蒙求》引)这是说,《史记》被大盆刊印和它列于科举有关。宋初科举承唐代余风,偏重诗赋,到仁宗以后,改重策论。广大文人为了科举高中,被迫习作策论,加强文章的议论说服力盘。为了使文章议论风发,说理深刻透辟,就需要引经据典,到史书中寻找事寒根据。《史记》记载的时间长,内容丰富,故事生动,语官优关,是宋人理想的取材宝库和学习典范。宋人研读《史记》的兴趣浓厚,其中功利的因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科举考试是封建时代读书人想为官作宦的唯一出路,《史记》对他们写策论文章有益,又列入科举考试之中,自然令人刮目相看,非读不可。读者愈多,需求傲就愈大,书目自然就愈刻愈多,书刘得多能接蚀到《史记》的人就愈来愈多,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造成了宋人刻《史记,。读《史记》,评《史记):学《史记》的生动景象,取得了比唐人更进一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