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先读史,这是“一代宗师”钱穆先生的话。然而,中国史籍浩如烟海,鸿篇巨制,别说现代人看着害怕,就连古人也头痛。砸缸故事的主人公——司马光就这样感叹过: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意思是:自司马迁、班固以来,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都不能读尽,何况是日理万机的皇帝,他哪有时间都看呢?
于是,在和王安石PK失败后,失意的司马光在洛阳造了一座私家园林——独乐园,然后召集一帮同僚,把正史、野史、杂史统统找来,没日没夜地“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以致“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终于在十五年后,编辑成书,献给了宋神宗。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之作序。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年),共年的历史,卷,多万字,是《史记》字数的6倍,怎么看怎么不像要把史书弄薄的意思——一样的“文字繁多”。
司马光自己跟朋友聊天时也说,自从他撰写《资治通鉴》以来,不少人都提出要好好拜读,但绝大多数的人书没读到一半,已经哈欠连天,瞌睡连连了。(尝语人曰:“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
古代学者尚且不易卒读,遑论现代普通人呢?小孩子更是望而生畏。
要读史,史书又难读,怎么办?
今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九久读书人联合推出了《少年读〈资治通鉴〉》,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少年读〈资治通鉴〉》共20册,是目前市面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历史普及读物,它通过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鲜活地演绎了一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历史兴衰和人事沧桑,最大可能地呈现了历史发展的全貌。
考虑到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与特点,这套书在尊重历史的大前提下,对史料进行了科学的剪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模拟事件发生的场景,把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只有多个字,《少年读资治通鉴》第3册第6篇《还定三秦》则用0字的篇幅把刘邦为了东进中原,采用韩信“声东击西”的策略,明着修理栈道,实则奇袭陈仓、夺取关中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细节十分丰富。
为了避免让整个历史读起来碎片化,这套书尤其注重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讲究由小故事串起大事件,用大事件演绎大时代。故事与故事之间,相互承传、次序分明,有条不紊地把历史推向纵深,帮助少儿读者真实、立体地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
此外,这套书还针对重要的历史地名,做了相应的注释,让少儿读者从空间坐标上更好地理解时间坐标上的历史。大量的古代官职、文化知识以及诗歌的解释,对孩子们更深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这套《少年读〈资治通鉴〉》在内容上,以故事为纲,重新架构《资治通鉴》,让少儿读者回归历史现场,获得可触、可感、有历史颗粒度的沉浸式《资治通鉴》阅读体验。
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这套《少年读〈资治通鉴〉》“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亲切氛围,能够开启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打好一个‘精神的底子’,使他们成为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燕都融媒体记者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