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语文衔接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

综合练习04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欲。”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量为“霸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对刘邦的尊称,因其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东向,指面东,按古代礼仪,宴席四面设座,面南最尊,次为面东,再次为面北,面西侍坐。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文中的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其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记叙了鸿门宴上的斗争,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大起大落,扣人心弦。

B.刘邦在项羽面前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又屈居下座,但他安之若素,瞅准机会逃席而去,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C.“按剑而跽”这一微妙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的警戒、惊恐、无措的心态泄露出来,寥寥数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作者善于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选文一中,樊哙的粗中有细和项庄的勇而无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谓栩栩如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5.选文二中太史公评“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请简要分析原因。

1.C

2.B

3.C

4.(1)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佩带的玉玦展示给项王(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毫无反应。

(2)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的进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

5.因为项羽的败亡在于:①分裂天下,引起争斗;②背关怀楚,失去地利;③放逐义帝,诸侯叛乱;④专恃武力,失去民心;⑤自矜功伐,不善用人。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趁着局势奋起于民间,(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抓句子成分,“乘势起陇亩之中”中,“乘势”是“起”的状语,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灭秦”是“将五诸侯”的目的,并且“灭秦”之后“分裂天下”,所以应在“灭秦”之后停顿,据此排除B。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面南最尊,次为面东”错误,应为“面东最尊,次为面南”。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警戒、惊恐、无措的心态”错误,“按剑而跽”这动作,可以展现出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的心态,但并不能体现出“无措”的心态。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数”,多次;“目”,用眼睛示意;“三”,多次。

(2)“故”,特意;“出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者,……也”判断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由文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可知,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他分裂天下,分封王侯,引起各方诸侯争斗;由文中“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可知,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他背关怀楚,失去有利的地势;放逐义帝,致使诸侯叛乱;由文中“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知,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专恃武力,失去民心;自矜功伐,不善用人。

参考译文:

(一)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二)

陈涉首先发难(反秦),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趁着局势奋起于民间,(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句“寒眼”看似是“眼寒”,是冷落的景物使眼睛生出寒意,实际上是心寒。

B.词人将登楼看到的景象比作壮美的图画,“舒卷”二字烘托出自然景物的流动感。

C.作者将波涛汹涌之声想象为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寓有一番寄托。

D.结尾处词人以“沙鸥”自况,进一步写出自己身形憔悴、漂泊无依的孤苦处境。

2.这首词抒发的情感起伏跌宕、波折连绵,请结合具体词句对此进行阐释。

1.D

2.①先写深秋季节,满目荒寒,萧索秋景使得客居异乡的词人增调了无限愁思。

②再写词人力图振作,而呼酒登楼,眼前山河壮美、波涛汹涌,令他豪情勃发,意欲有所作为;但现实的阻力如寒风冷露打击了词人的报国之志。

③最后写眼见山河破碎,自己白发憔悴,却依然报国无门,深感无奈。只好与江月、沙鸥为伴,将平生抱负寄托于自然之中。

④全词情感由抑而扬,又由扬而抑,包含着词人深沉的隐痛,读来令人唏嘘。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D.“词人以‘沙鸥’自况”错误,词人并没有以沙鸥自况,而是认为此时只有江月与沙鸥陪伴在自己身边。情绪承接上阕结尾的低回,显得不平、无奈、凄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开头写登楼所见的萧索秋景,“寒眼”并非冷眼,而是“眼寒”,是冷落的景物使眼睛生出寒意,其实就是心寒、情寒。萧条的秋景引发萧条的愁情。所以词人云“客意不胜秋”。

但是词人并没有继续这种低沉的情绪,而是强行振作,越是愁恨低回,他越是要“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这显示了他的倔强和自信。在词人这种精心设计中,他在“最高楼”上目睹了“江山图画”的可舒可卷,听到了长江波涛汹涌中的“龙鱼悲啸”,并无余暇顾及小家子气的“诗愁”。

可是,江山虽然壮美,却挡不住南宋国势日渐衰微。词人虽然倔强,壮志仍然难酬,此时的豪情,壮则壮矣,而悲愤却是掩在深处抹不去,勉强的豪情无法长久。当强提的那口硬气逐渐消退,一阵秋风秋露,此时词人寒意顿生,情绪再次低沉下来。

情绪跌宕起伏的登楼“望神州”之后,词人忽然有所悟继而感叹。国势衰微,有志者理应报国,可像词人这样的智勇双全人士却报国无门。他为此忧愤白头,平生的抱负理想、壮志豪情,只剩下今时的失落黯然。时光流逝,词人垂垂老亦,他壮志难酬。念至于此,词人虽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只有“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陪伴他的只有江月和沙鸥。情绪承接上阕结尾处的低回,显得不平、无奈、凄凉。

由此看来,这首诗歌的情感先抑再扬,接着再抑,情感起伏跌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想要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下的千乘之国,来实现自己的志向。

⑵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摄、饥馑、磷磷、庾、锱铢。

综合练习05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广东东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中装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B.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C.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D.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

B.箕倨,即“箕踞”,两足向前伸展,形如畚箕的坐姿,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坐姿。

C.剖符,将符节一剖两开,君臣各持一半,可以指封官拜爵,而这里指朝廷征调兵将。

D.北面,即面北,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臣子面北拜见君主。这里指尉佗应向高祖称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能言善辩,深得赏识。陆贾本是楚国人,曾以太中大夫的身份追随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

B.陆贾洞察人心,机警敏锐。陆贾代表刘邦,挟战胜项羽之威而来。尉佗知道自己无力对抗汉朝但不甘臣服,这一切被陆贾一眼看穿。

C.陆贾晓以情理,明以大义。面对尉佗的不礼貌,陆贾提醒他是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失仪,指出南越和汉朝的实力悬殊,迫使尉佗改颜谢罪。

D.陆贾巧妙迎合,言语周全。“王似贤也”这一回答,既满足了尉的虚荣之心,又不会让萧何等人日后心生不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2)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5.尉佗询问陆贾自己与刘邦谁更贤能,陆贾的观点及其理由是什么?

1.D

2.C

3.D

4.(1)陆生于是说服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

(2)在此时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

5.陆贾的观点:尉佗不如汉王,没法跟汉王比。理由:汉王完成的是全国的统一大业,是不世之功,而尉佗统治的南越只是全国的一个郡,不能和汉王比;汉王是为了天下人兴利除害,统一天下是正义之战,这方面尉佗不能和汉王比。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含义: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

“倍约”为完整的动宾结构,故其后应断开,排除AC。

“遂诛项羽灭之”的主语均为“汉王”,为连动结构,不能断开;并且“五年之间”为独立的时间状语,不能与“灭之”连接成句,排除B。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这里指朝廷征调兵将”错误,根据原文“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可知,这是汉王“剖符”分封南越王,不是征调兵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又不会让萧何等人日后心生不快”错误。“王似贤也”这一回答,确实既满足了尉的虚荣之心,但并没有把他夸上天,意思是尉佗充其量也就是和汉朝的臣子能力差不多,陆贾没有考虑到事后萧何的反应。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足下”,您;“中国”,中原;“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后文有“昆弟”,在此解释为“父母”;“昆弟”,兄弟;

(2)“蹶然”,快速的起来的样子,立刻站起身;“谢”,道歉;“殊”,很,非常。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陆贾的语言“王何乃比于汉”,可知,尉佗询问陆贾自己与刘邦谁更贤能,陆贾的观点是:尉佗不如汉王,没法跟汉王比。根据原文“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可知,陆贾认为汉王完成的是全国的统一大业,是不世之功,而尉佗所在的南越只是全国的一个郡,从二人所建功业来看,尉佗比不过汉王;根据原文“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可知,陆贾看来,汉王是为了天下人兴利除害,是正义之战,这方面尉佗不能和汉王比。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他为南越王。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于是说服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在此时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一管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呢?”尉佗大笑着说:“我不在中原起兵,因此在此称王,如果我在中原起兵,怎么就比不上汉王?”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佗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他礼品,也价值千金。陆生终于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湖北鄂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①

辛弃疾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②,酒垆身世③,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④应伴残月。

(注)①和东坡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唱和。作此词时,词人正赋闲在带湖。②药笼功名:功名在药笼中。典出《旧唐书·元行冲传》。③酒垆身世:本意指出身低微。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④长庚:即金星,亦名太白星、启明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词人贬官闲居时所作,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背景相似。

B.“药笼”三句连用两个典故,自述身世,志在建功立业,却是白发无成。

C.词人以“三杰”比自己与座中友人,以“梅花争发”喻爱国志士前赴后继。

D.词人醉眼遥望西北,但又叹息“枉了冲冠发”,表现出失望和归隐之情。

2.本词的结句“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1.D

2.①直抒胸臆,“故人何在”,直接感叹故人寥落,自身孤寂,悲怆之情溢于言表。②以景结情,“长庚应伴残月”,以残月孤星的萧瑟夜色来映衬词人自己和友人们凄凉悲怆的心境。③呼应前文“梅花”这一意象,突出了词人怒发冲冠,执着追求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的形象。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现出失望和归隐之情”错误。“归隐之情”此处没有体现。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意思是古人在哪里呢?只有长庚星伴随着一轮残月吧。

词的结尾“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以景结情。以残月孤星的夜色来映衬自己和友人们凄凉悲怆的心境。这里虽然境界萧瑟,情调悲伤,但这个结尾与前面的孤标红梅,怒发冲冠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仍然能够使人看到作者对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而在感情上激起强烈的共鸣此词与作者借助比兴而委曲言情的“潜气内转”之作不同,其主要表现方法是激情迸发,直抒胸臆。由于感情浓郁,气势凌厉,虽然较多直说,但仍然具有很大的感人力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木长”与“流远”类比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国家要长治久安,须厚积德行和道义。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政治主张不同是他与司马光议事不和的原因,他本不想勉强解释,却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而详细写出自己的理由。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词人以白绢、箭簇来比喻登高望远时所见的深秋时节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义”“卤莽”“澄”“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