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学历史五帝本记

黄帝

学习中国历史,先读《二十四史》,从司马迁《史记》中,可以了解黄帝到西汉太初的历史史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努力。司马迁(前或前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年十岁则诵古文,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二十而游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元鼎六年(前),奉命出使西南。元封元年(前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前年),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姓、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此后即着手著史。天汉三年(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太始元年(前96年)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影响极为深远。

司马迁《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先秦古籍中就常见“三皇五帝”的说法,汉代文献甚至已经有几种“三皇”不同组合的版本,为什么司马迁摈弃“三皇”而直接从“五帝”说起?而先秦两汉“五帝”的说法也多种多样,为什么司马迁要选择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作为他心目中的“五帝”?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也称姬轩辕)等五位上古帝王作为“五帝”。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史记》《大戴礼记》;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三皇五帝”连言的情况也往往出现在战国时学者论著之中,如《周礼·春官·外史》《庄子·天运》《文子》的《九守》《自然》诸篇,《吕氏春秋》的《贵公》《用众》《禁塞》《孝行览》诸篇等。可见战国中晚期“三皇五帝”已经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说法,尽管对其所含内容看法不一。这些传说人物似乎既没有更早古文献资料来加以佐证,也没有孔孟等早期儒家的承认,司马迁采取了一种比较严谨的学术态度。

黄帝(公元前-前年)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曰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的主要成就有:统一华夏部落,发明创造房屋、衣裳、车船、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等,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为正妃,生二子,其后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弱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

黄帝子喧嚣(青阳),喧嚣生桥极,桥极生高辛(帝喾),帝喾生帝挚及放勋,挚不善,崩,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喾女简狄,简狄生殷契,“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颛顼生于若水,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少昊死后,共工氏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始都穷桑,后迁都商丘。颛顼帝二十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颛顼文明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高度造诣,它对水利、农业也有大贡献。在阜新查海遗址中出土的玛瑙制品中,有一些是玛瑙镞,如此利器运用于上古时代的重大战争中,包括颛顼与共工两位大首领之间发生的殊死搏杀。还有一些玛瑙刮削器,是制作木类弓箭的工具。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闲,《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说明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水战是其强项,而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故乡,双方因而进行了一决生死的海域大战。共工船队进逼之际,受海风影响,颛顼用玛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敌人大军压境,而玛瑙镞此刻开始大显神威,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才会“怒触不周山”。玛瑙镞让共工大败,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颛顼因此对玛瑙极有感情,所以才会居帝位时头戴玛瑙饰品,以至后人大都不称他“高阳大帝”,而按外表形象亲切地称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

颛顼崩,而喧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名喾(一名夋),号高辛氏,是黄帝曾孙,玄嚣孙子,父亲叫蟜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帝有功,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代颛顼为帝,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商丘市睢阳区南25公里的高辛集,因他兴起于高辛,故以地为号:高辛氏。

帝喾即帝位后,帝喾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卨;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即尧帝);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五帝德》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知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以诚信而著称。“嫁女盘瓠犬”的故事历数千年而不衰。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征而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头者,可得千金,封万户,赐帝女为妻。后来,一个头状如狗头的人叫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级,帝喾即履行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犬。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所景仰,为历代帝王所推崇,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尧(约前-前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古称河东地区)。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翼城),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尧执政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共庆安康。尧当政后生活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尧还发明了围棋,"尧造围棋,以教丹朱"。

“尧立七十年得舜,令舜摄天子之政,荐之于天。”“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乔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舜,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五帝之一的虞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其后子孙便以姚为氏,称为姚氏。

虞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虞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部分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

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