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和竹书纪年,谁记的尧舜时代更

很多人都认为,《史记》的记载是一个谎言,根本就不存在“尧舜禅让”这样的事情,反而《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尧舜在年迈的时候,分别被舜禹囚禁或者驱逐这样的内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不过我今天想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尧舜禅让”应该是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反而《竹书纪年》里记载的东西,是作者根据他所处的时代的特点,对尧舜时代社会的一种想象,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必须搞清楚,尧舜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毫无疑问,尧舜时代就是石器时代。历史上普遍认为,尧舜时代是磨制石器时代,而不是打制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时代生产工具,显然比打制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要好得多。但毕竟都是石器时代,劳动生产率依然是极低的。那时候,主要还是要靠采集和狩猎生活.种植肯定没有大面积推广起来。笨重的石器,是很难把泥土翻耕起来的。泥土得不到翻耕,就会非常板结,因此种庄稼肯定是不行的。

当农耕文明还没有发展起来,获取食物还需要狩猎和采集的时候,一个首领对于一个部落来说,作用是非常大的。毕竟无论是狩猎还是采集,都需要有足够的地盘。没有足够的地盘,你很难打到足够多的野兽,采集到足够多的野果。

但是,那时候的部落又是比较多的,为了争夺地盘,部落之间的战争肯定是很频繁的。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来做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就难以生存。

那么,什么样的首领才算是一个好首领呢?

首先,他必须有强大的力量,他必须非常勇敢健壮。无论是和别的部落打仗,还是捕捉野兽,他必须要冲在最前面,英勇无畏。只有这样的头领带着大家,这个部落才能做大做强。否则的话,这个部落就只有死路一条。

这一点,应该是整个部落的共识。如果一个部落的首领已经年迈了,他肯定要主动把部落首领的职位让出来,让给更加强大的人。对于他来说,贪恋那个位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旦贪恋那个位置,不但整个部落的人都得死掉,他也得死掉,那样又有啥意义呢?因此,部落首领在这时候,肯定会把位置让出去。

比如说舜把帝位让给禹,就是这个道理。舜为什么要让位给禹?因为当时遇到了大洪水。大洪水淹没了老百姓的家园,老百姓根本就没办法生存。舜解决不了大洪水的问题,他就必须要找到能够带领大家解决这个问题的首领,否则的话,大家都得被淹死被饿死。所以,舜就找到了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禹,他自然要把首领的位子让给禹。

这不是他的觉悟有多高,而是必然的选择。

那时候的部落首领,除了必须能力强大外,品德好也是非常重要的。部落酋长必须具有的重要品质,就是这个部落酋长要能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能够团结整个部落里的成员,要能够关心手下.如果不这样做,这个部落内部就会四分五裂.一旦四分五裂,这个部落就会败在别的部落手里,那么,这个部落也就消失了。所以,在部落里寻找一个最有德行的人来当部落酋长,也是大家的共同理念和必然要求。

舜因为道德高尚,所以尧把帝位传给了他。

总之,在石器时代禅让制,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政治生活方式。只有到了奴隶制社会,物质财富相对丰富一些,剩余产品相对多一些以后,大家才会争夺。才会出现新领袖依靠自己的强悍,夺取老领袖的地位这样的事情。显然,从这个角度来说,尧舜时代确实与禅让制是比较符合的。而写《竹书纪年》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尧舜时代的情景是不相符的。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司马迁等儒家学者特别称颂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其实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司马迁等人讲的,是这些领袖觉悟有多高,品德有多高,他们希望后世的帝王都要学习这种品德。但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也看出来了。不存在他们觉悟有多高的问题,只不过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