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秦国之外的六国中谁最弱?看一眼地图大概就明白了。
秦灭六国,是有一个时间过程和先后顺序的,分别是公元前年灭韩;前年灭赵;前年灭魏;前年灭楚;前年灭燕;前年灭齐。间隔最长只有两年(中间夹了个前年迫燕迁往辽东)。
秦统一六国之前战国七雄地图即使不去仔细研究史记里的具体内容,从上述版图变化的次序就大致能排出战国七雄的实力榜。榜首自然是秦国,接下来从最弱排起:韩、赵、燕、魏、楚、齐。
虽然燕国在魏国之后被灭国,但之前它已被打败,只是燕王东迁,逃走了而已。秦国没有一直追着它打,而是返过头来干掉了魏国。
从地图上看,秦王政显然是从秦国的身边开始,先清理地图中上部,再攻下部的楚,最后收拾右面的边边角角。而韩国很不幸地处于大国夹缝间的第一个牺牲品。
秦统一形势图从《史记》中记载的各诸侯世家年表来看,韩史的字里行间都写满了一个大大的字:弱。
司马迁收录各世家的风格是相同的,但到了韩世家这里,实在是可圈可点的事情不多,字数很少。魏国和韩国都是在前年被周威烈王列为诸侯的,韩仅比魏早亡了5年,但在《世家》中的内容字数,只有魏的一半。
这可不是因为韩国歌舞升平无战事,所以记录才没什么可说。而是因为说得太细真的没有意思。韩哀侯在位的六年,是韩国最荣耀的几年:伙同赵、魏分晋(三家分晋也是有个过程的,这里说的前年废晋靖公),灭掉东边的邻居郑国,这两家之前已打了好多年。
自那以后,韩国自家记载的风格便是下面这样了,取几段例子:
“懿侯二年(分晋八年后),魏败我马陵。九年,魏败我浍……”,魏国欺负韩侯年幼;
“昭侯元年(约前年),秦败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黄池……”。韩昭侯时,由于启用了申不害为相,韩国的国力是处于最强的时期,挨打也少些,但最大的安慰也只不过是“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这样的和平维持了十多年后又被秦打破:“二十四年,秦来拔我宜阳”。
生在战国,打不打仗,真不是某个一国之君说了算的。昭侯死,惠王立后几年,别国又开始打韩国了:“八年,魏败我将韩举,十四年,秦伐败我鄢。”这是早期,除了秦是一直要打韩,韩国左右的邻居时不时也要过来拿捏它一下。
到了后期就更惨,韩釐王时:
“三年,……秦败我二十四万,五年,秦拔我宛,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这个时候秦必灭韩的趋势其实已经显现出来了。
只不过,既然我们说韩最弱,那自然不仅仅包括兵力。有数据说韩有甲兵二十万,只有其他诸侯的五分之一,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才是导致韩最先灭亡的根本原因。
韩釐王十年(前年),秦国大败韩军,两年后,赵与秦又好上了,反过头来帮着秦攻齐。数年后,又和北方的赵、魏交战。然后到了釐王的儿子在位期间,秦国又一直打韩国,收了它家许多的城池。看完短短的《韩国世家》,读者真的会懵圈:这个国家的历代君王想法都不一样,它到底要干吗?
战国初期诸侯形势图韩国自己不知道,秦却知道。大家共同相处的二百年历史中,秦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经常是拔一下这里,收一下那里,不断扩张着版图。最终从一个其貌不扬的偏远小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的豪举。
司马迁囿于历史局限,把秦国的成功归于迷信的力量,他认为“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在汉代以前,确实是东南战事频繁,最终坐上交椅的都在咸阳或长安,他这么说也有历史条件的衬托,后人可以不去嘲笑他,但是秦国的历代国君,尤其是秦王政,估计不会同意。
没有战略眼光,就不会采取战略对策。七雄中韩国面积最小,兵力最少,又挨着好战的秦国,却随波逐流地跟着其他六强混日子,自然就是最弱的那一个了。
#历史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