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历史,透过文字表象,揭示背后的人性、人心、人情、利益逻辑,可更好以史为鉴,裨益现实!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脩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然哉斯言。以当代所倡之言论自由度之,至理名言也。然则,一旦就事论事,则未必然也!
古今往来,但凡变革,必损害诸多既得利益群体。彼不甘利益受损,必力图反扑,其间必不乏诱导舆论,煽动情绪,攻讦变革。故但凡力行变革者,必须“弭谤”。
卫鞅在秦变法。初,有言法令不便者,后感法令之便,改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卫鞅此举固然刻薄寡恩,然能禁民妄议,既得利益不能假以攻讦变法,故秦之变法大成。
庆历新政,范仲淹不能“弭谤”,攻讦之声不息,新政一年而败;熙宁变法,王安石无力“弭谤”,舆论纷争不息,虽有宋神宗力挺,及郑侠“流民图”呈至御前,则变法败矣;张居正革新,有万历皇帝、李太后、冯保为援,既得利益钳口。及张居正一死,无人能“弭谤”,既得利益群起攻讦新法,致新法尽废。
由此揆之,周厉王弭谤,实变革之必要。成,则如卫鞅变法强国。不成,则背负止谤骂名,遗臭千古。
:文言文是读懂经典、沟通古今、丰富学识、提高素养的工具。若没时间读书,读不下去书,可以利用刷手机之余,每天来此读段古文,品则历史,开卷有益。
当今时代,知识充斥,信息海量,读写效率皆有待提高。而白话文章多洋洋洒洒,不乏动辄万言,妨碍读写效率。若能透过文言学习,广泛吸收文言精华,淬炼白话,兼容文白优势,兼顾精练简洁、通俗易懂,更有利焉!从长远看,亦可通过革新文言,改造白话,探索“新文体”。
作者:燕山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