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两

今天读八年级上册的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一文。短短一小篇文章,难懂的地方倒也有几处。

有一句是“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gòu)弓弩,持满。”

问题一:“将以下骑送迎”作何解?

教参译为:“(两军营)将军下了坐骑,迎送皇帝。”这样译,实际是把句子断句为“将/以/下骑/送迎”,直译就是“将军用下马(的礼节)欢迎和欢送(皇帝)。”

有“下骑”这种说法吗?并没有。《史记》中,“下骑”一般都直接写作“下马”。比如:

《史记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下马踞鞍而问。”

因此,我以为“下骑”是不妥的。合理的断句应该是“将/以/下/骑/送迎(皇帝)”。其中:

“将”指“将领”;

“以”是连词“和”、“及”;

“下”指“属下”;

“骑”作名词,古读jì,一人一马为一骑,这里用如动词,作状语“骑着马”;

“送迎”,动词,指“迎来送往”。

更直接的例证是,年,这句话出现在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上,要求翻译“将以下骑送迎”。教育部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将领和属下们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皇帝)”。

问题二:“军士吏被甲”作何解?

教参译为“军营将士都身披铠甲”。“军士吏”是指“军(营)士吏”吗?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这一句中,既然上句的最后一个“军”字是“军营”的意思,则下句句首按道理应该承前省略,而不应该重复。即,如果按教参的译文,原文应该是“已而之细柳军,士吏被甲”,省略一个“军”字。

如果教参译文不对,那“军士吏”就应该是合叙,实际应该是“军士、军吏被甲”。

那什么是“军士”?什么是“军吏”呢?

军士。就是士卒,即从军者也,卒伍也。比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意思是说,“军士”就是“士卒”的意思。

军吏。应该指军中的将帅官佐。《周礼大司马》:“诸侯载旗,军吏载旗。”郑玄注:“军吏,诸军帅也。”贾公彦疏:“亦谓从军将至下伍长皆是军吏也。”

周代的军事编制是:“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郑注曰:“言‘军将皆命卿’,则凡军帅不特置,选于六官、六乡之吏。自卿以下,德任者使兼官焉。”贾疏云:“则自卿已下至伍长,有武德堪任为军之吏者乃兼官。兼官者,在乡为乡官,在军为军吏。”

可知“军吏”一词的涵义即“为军之吏”,具体来说即军、师、旅、卒、两、伍之长。

“军吏”所统为士卒。贾公彦疏《周礼》“旗居卒间”一语日:“军吏各领己之士卒,执旗以表之,故旗居卒间也。”明言“军吏”所统为“士卒”。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军队由军吏与士卒两个层级组成。而到了秦汉时期,军队组成已发展为“军将”、“军吏”、“士卒”三个层级。故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的中下级军官了。这个时期的军功赐爵制度,据刘劭《爵制》:

一爵公士至四爵不更分别为“步卒”、“御驷马者”、“车右”等士卒。

从五爵大夫至九爵五大夫,“皆军吏也。”

而“自左庶长已上至大庶长,皆卿大夫,皆军将也。

综上所述,“军士吏被甲”,应该译为“士卒将领(都)穿着铠甲”。

总之,我读文言文,现在最感战战兢兢的就是看起来很平常的字词,总是害怕自己又想当然了。

文字似乎能描绘一幅图景,展现在远望的人眼前。但是,文字又像春天的草,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旦你仔细琢磨,发现其本意并非你看到的朦胧美景。尤其是,你明明心里隐隐约约能体会一句话的意象,但就是说不出来。

一旦你拿上放大镜,再来看这些文字,朦胧就变得清晰。清晰的景象多次出现之后,你再看书,头脑就越来越清醒。

略知大意,不求甚解,当然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但是,人的一生,什么时候才字斟句酌地读书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