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国君田婴”,在《孟尝君列传》中司马迁介绍田文时,顺便透露了其父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少子”指年纪较小的儿子,“庶弟”指非正妻所生。
“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任职”意思为担任一定的职务,“用事”是指当权。这句话的意思是田婴在齐国政坛上很早便崭露头角,而且颇有政绩。
关于“救韩伐魏”,参照《六国年表》有两个时间:齐威王十一年“伐魏,取观(山东范县)。”齐威王二十六年“败魏桂陵。”
先看齐威王十一年,“伐魏,取观。”此前一年即齐威王十年,这一年为魏惠王二年,韩懿侯二年,赵成侯六年,魏国在马陵大败韩国。
“二年,魏败韩于马陵(河北大名东南),败赵于怀(河北武陟西南)。三年,齐败我观(山东范县)。”——《魏世家》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韩世家》
“五年,伐齐于鄄(山东鄄城)。魏败我怀。……六年,中山筑长城。伐魏,败浊泽(山西运城西南),围魏惠王。”——《赵世家》
“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魏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田敬仲完世家》
从上述有关资料来看田婴应该没有参与“救韩伐魏”战役,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齐威王继位九年沉湎酒色、不理政务,“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滑稽列传》)。此时刚被淳于髡劝醒,对内烹杀不称职官吏,对外击退强敌,其目的为通过自救而树立威信。
第二,“邹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邹忌凭借鼓琴受齐威王器重,一年后又受封为侯,从《六国年表》的记录来看,此事发生在齐威王二十一年。
第三,田婴为齐威王的很小的儿子,按照年龄推算齐威王十一年,田婴的年龄不会很大,所以不可能参与这么大的战斗。
根据《史记索隐》引用《纪年》记录,“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田完世家》中“齐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齐康公姜贷是姜齐最后一任国君,姜贷死后齐国被田姓取代。
齐威王田因是齐桓公田午的儿子,田午即位六年就过世了。齐桓公田午于齐太公田和二年继位。齐桓公田午继位时十六岁左右,在齐国国君位上坐了六年死去,田午满打满算二十二岁左右。这一年,齐威王田因继位。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从上述推断来看,齐威王即位前九年之所以将政务交由卿大夫们处理,而并非沉湎于酒色,而应该是年龄太小。所以,齐威王十一年攻打魏国的战斗,作为齐威王小儿子的田婴应该不具备上战场作战的能力。
再看齐威王二十六年,这一年为魏惠王十八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韩昭侯六年。而对比《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完世家》发现此次攻打魏国根本不是救韩而是为援赵。
“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于桂陵。”——《赵世家》
“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魏世家》
“六年,伐东周,取陵观、邢丘。”——《韩世家》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田完世家》
从以上内容来看,齐国攻打魏国并非为救韩国,而是为了解救赵国。在《田完世家》中,面对赵国来求援,齐威王曾召开御前会议让众臣讨论。在会上,邹忌建议没有必要出兵,而段干朋建议南攻魏国襄陵,以解救赵国邯郸。
当时邹忌与田忌关系不太和睦。于是,公孙阅给邹忌出主意攻打魏国且任命田忌为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打赢了,田忌立下功劳,那也是邹忌谋划成功;打不赢,田忌或者阵前死亡,或者战败而回,田忌的生死便由邹忌掌控了。
在《孙子吴起列传》中同样记录,“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最终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孙膑)为师(军师)”,在桂陵打败魏军。这一年田婴与邹忌、田忌完全可能联手攻打魏国,但是并非“救韩伐魏”,而是为解救赵国邯郸。
再继续看《孟尝君列传》有关记叙,司马迁又将笔触转向了邹忌与田忌矛盾爆发,所以田忌率领家丁反抗,最终遭到齐国军队镇压,无奈仓皇而逃。
齐威王三十六年死去,过渡到继任的齐宣王。
齐宣王二年,也就是魏惠王三十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魏国派太子魏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大举兴兵攻打赵国。“赵与韩亲”,所以韩赵一起对抗魏国。赵国、韩国两国不敌魏国,“赵告急齐”,“韩氏请救于齐”,赵国、韩国纷纷向齐国请求救援。
齐宣王将田忌重新召回,并在御前会议决定出兵救韩。田忌明确韩国遭挫败就会并入魏国,魏国一家独大对齐国也是威胁。所以田忌认为出兵救韩等于救自己。“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这便是广为流传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为孙膑与庞涓师兄弟。
从司马迁的记叙来看,“救韩伐魏”田婴应该是在齐宣王二年的战役中为齐国立下战功,然而论功劳与邹忌、田忌以及孙膑相比差太多而没有出名。此战之后,齐国与三晋结盟,田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点在《田敬仲完世家》中司马迁予以有明确,“其后三晋(韩魏赵)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
“宣王七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田婴出使韩国魏国,两国臣服于齐国。此时,齐国比较强盛,不论是谁出使,结局都应该一样。“婴与韩昭侯、梁惠王会齐宣王东阿(阳谷东北阿城镇)南,盟而去”,在田婴促使下,齐韩魏三国结盟。
“明年,复与梁惠王会甄(山东鄄城)。是岁,梁惠王卒。”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迁都大梁,所以称法不一样。“宣王九年,田婴相齐。”这一年,田婴成了齐国宰相,同时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举行会盟互相尊称对方为王。
“楚威王闻之,怒田婴”,楚威王听说之后,对田婴心怀不满。“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而使人逐田婴”,齐宣王十年,楚国在徐州打败齐国军队,楚威王派人威胁齐宣王驱逐田婴。
齐、魏两国相互尊称对方为王,楚威王发怒应该针对齐宣王,而不是宰相田婴。那么,楚威王究竟为何要对田婴发怒呢?再对比参照《越王勾践》、《楚世家》、《田完世家》看看原因。
齐宣王十年为楚威王七年,在《楚世家》记叙为“七年,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威王伐齐,败之徐州,而令齐必逐田婴。”
“田婴欺楚”所为何事?在《越王勾践》中有详细记叙。越国在勾践灭吴之后走向巅峰,横行江淮一带,也号称春秋五霸之一。当传位到第六代子孙王无强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越国派出军队北上攻打齐国,西进攻打楚国。
“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楚威王与齐威王没有交集时间,楚威王是齐国为齐宣王。越国准备攻打齐国,应该齐宣王派人游说越王无强,而主谋则是宰相田婴。游说之人又是谁呢?在《越王勾践》、《楚世家》、《田完世家》均无相关记录。但是,《越王勾践》却将游说内容记叙详细。
“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齐国使者游说越国不攻打楚国,往大处来说不能称王,往小处来说不能称霸。越国不攻打楚国难道是因为没有得到韩、魏的支持吗?齐国使者巧舌如簧,指出越国此时不攻打楚国,就要错失称王称霸的机会了。“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愿大王之转攻楚也。”
越王无强果真被忽悠去打楚国了,“于是越遂释(放弃)齐而伐楚”。越王无强转而西伐楚国,而楚国早就有灭越之心。“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军,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楚军打败越军,杀死王无强,又继续进军在徐州大败齐军。
从楚威王怒田婴来看,派使者游说越王无强,引诱越国攻打楚国,应该是齐国宰相田婴的主意。
“田婴使张丑说楚威王,威王乃止。”田婴因为害怕而派张丑出使楚国,又是一番游说,楚威王放弃了驱逐田婴的主意。张丑劝说楚威王在《楚世家》中记叙详细。
田婴恐,张丑伪谓楚王曰:“王所以战胜于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盼子者,有功于国,而百姓为之用。婴子弗善而用申纪。申纪者,大臣不附,百姓不为用,故王胜之也。今王逐婴子,婴子逐,盼子必用矣。”——《楚世家》
张丑假装为了楚威王考虑而如此劝说:楚国能够在徐州战胜齐国,主要是因为田盼没有任用。田盼曾为国立功,所以百姓都乐意为之效命。但是,田婴并不喜欢田盼而任用申纪。申纪这个人,大臣们不喜欢,百姓不拥戴,所以楚国能够胜利。如果大王逼迫齐国驱逐田婴,田婴走了田盼必然会受重用。
楚威王听了张丑的话,就不想再驱逐田婴了,“楚王因弗逐也”。
田盼是齐威王曾经高度推崇其人。齐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通畋)于郊”,两国之王在郊外打猎。“畋猎”是战争委婉的说辞,魏惠王与齐威王打猎,不只是为猎获飞禽走兽,而是炫耀武力的一种方式。
魏惠王就挑衅地问“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又吹嘘道,“我们魏国拥有十枚一寸大小的夜明珠,可以照耀十二辆车的距离。堂堂大齐国怎么没有宝贝呢?”齐威王说“齐国的宝贝与魏国的不一样。”
“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田敬仲完世家》
齐威王在位,选贤任能,精心治国,使四方诸侯不敢来犯。齐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恃强不服,攻打赵邯郸,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援,齐趁机起兵击魏,大败魏军于桂陵。“于是齐国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将能臣干将视作国之重宝,所以在当时能够称雄诸侯。
当然,引用此文为了证明田盼的才能,毕竟的得到了齐威王口供。这同时明确齐威王在位时,田婴众多臣子之中并不出众。只是在齐宣王时才展露头角,因围魏救赵而位居相位。
“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齐宣王九年田婴为相,齐宣王在位十九年,田婴共做宰相十一年。由此来看,田婴一直辅佐齐宣王,当齐湣王即位之后便不再任宰相了。
司马迁将田婴的故事揉碎了,散落在《楚世家》、《越王勾践》、《田敬仲完世家》,旨在为避免冲淡了孟尝君田文的故事。
田婴之子孟尝君田文为“战国四君子”之首。田文的故事人尽皆知,诸如焚券市义、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成语都与之有关。所谓的“战国四君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均以养士而闻名于世,但是对于田文养士荀子、王安石、司马光等颇有微词。
“狗盗鸡鸣却遇知,可怜真士不逢时。”
荀子直言“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王安石则表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司马光则斥其为“奸雄”而不值得推崇,“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孟尝君列传》
司马迁说他年轻时游历天下,曾经过薛地,发现这里的子弟仍然凶残暴虐,与邹鲁地方的人不一样。于是询问当地人得知,“田文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传说孟尝君田文好客纳士名不虚传,果然如此!
这评论中分明带有司马迁揶揄、讽刺的意味。
读历史,见人心,看未来。欢迎